1 / 29
文档名称: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896篇).doc

格式:doc   大小:156KB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896篇).doc

上传人:小健 2021/10/7 文件大小:1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2896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br/>一、单选题
张某与婆婆王某素来不和,于是,意图毒死王某。一日,张某听到一个偏方,将味精放 入茶里,长期饮用,会导致人中毒,于是照着这样做,结果被人发现。关于甲犯罪形态的 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B、 构成犯罪未遂
C、 构成犯罪中止
D、 构成犯罪既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5章〉第3节〉犯罪未遂的类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问题。将味精放入茶里长期饮用会导致人中毒, 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张某的行为属于迷信犯,故不存在成立犯罪的问题。
甲为县烟草局局长,其妻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受贿罪
B、 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
C、 甲成立不作为的共同犯罪
D、 甲是共同受贿罪中的从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危害行为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必须具有法定的作为义务才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甲 没有制止妻子受贿的法定作为义务,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因此不成立受贿罪的共 犯。
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 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 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 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C、 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
D、 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 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C
【解析】:
①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行为人的行为要成立盗窃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财 物属于“他人占有”。对这一规范要素的认识,不要求行为人在心理形成明确的观念:该对象 属于“他人占有”。相反,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导致他人占有的客观事实即可。本案中,行为 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财产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使用、运输中,就应认定行为人认识到了该财 产应以公共财产论,属于他人占有。因为在客观上,正是根据“财产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使 用、运输中”这一事实认定该财物属于公共财产的范畴,当然属于他人占有。所以,A选项 说法错误。注意:判断认识到他人
甲欲前往张某家中盗窃。乙送甲一把擅自配制的张家房门钥匙,并告甲说,张家装有防 盗设备,若钥匙打不开就必须放弃盗窃,不可入室。甲用钥匙开张家房门,无法打开,本 欲依乙告诫离去,但又不甘心,思量后破窗进入张家窃走数额巨大的财物。关于本案的分 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乙提供钥匙的行为对甲成功实施盗窃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
B、 乙提供的钥匙虽未起作用,但对甲实施了心理上的帮助,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
C、 乙欲帮助甲实施盗窃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构成盗窃罪的帮助犯未遂
D、 乙的帮助行为的影响仅延续至甲着手开门盗窃时,故乙成立盗窃罪未遂的帮助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6章>第4节〉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答案】:D
【解析】:
①本案中,甲盗窃了张某家中数额巨大的财物,属于盗窃罪既遂的正犯。②乙明知甲意 图盗窃,故意为其提供了张某家中钥匙,属于盗窃罪的帮助行为;但是,乙提供钥匙的行为 只是替甲着手盗窃行为提供了帮助的效果,并未替甲盗窃既遂的事实提供物理或者心理的帮 助作用,故乙不成立盗窃罪既遂的帮助犯。③由于甲己经着手实行盗窃行为,只是乙的帮助 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帮助到甲的既遂事实,故乙不成立盗窃罪帮助犯的未遂,而是盗窃 罪未遂的帮助犯。AB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
关于自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卷二9题,单选)
A、甲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并与警察对峙,经警察劝说放弃了犯罪。甲是在"犯罪过程中" 而不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不符合自首条件
B、 乙交通肇事后留在现场救助伤员,并报告交管部门发生了事故。交警到达现场询问 时,乙否认了自己的行为。乙不成立自首
C、 丙故意***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客观罪行,司法机关根据其交代认定其主观罪过为 故意,丙辩称其为过失。丙不成立自首
D、 丁犯罪后,仅因形迹可疑而被盘问、教育,便交代了自己所犯罪行,但拒不交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