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小城镇与城乡统筹论文】107“城乡统筹”三问: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综述.pdf

格式:pdf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城镇与城乡统筹论文】107“城乡统筹”三问: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综述.pdf

上传人:531704189 2016/7/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城镇与城乡统筹论文】107“城乡统筹”三问: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综述.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乡统筹”三问: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综述左为吴晓【摘要】基于中国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与策略问题,笔者以城乡统筹怎么看,城乡统筹统什么,城乡统筹怎么统三个问题展开,分别对城乡统筹的概念与评价体系,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模式三大方面内容进行了相关研究梳理。笔者认为研究的不足在于对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研究不足,对特殊群体的城乡统筹研究不足,以及指标量化研究中政治因素研究不足,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对上述三点进行补足。【关键词】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综述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以城乡统筹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和梳理。旨在为今后的城乡统筹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城乡统筹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城乡统筹内涵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众多学者从经济视角、社会视角、生态视角、制度视角等多个方面对城乡统筹进行了定义和各具侧重点的表述。现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做一梳理如表1所示。表1城乡统筹概念辨析研究视角提出者城乡统筹的概念侧重点经济视角骆子程[1] 孙自铎[2] 范浩清[3] 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强调经济协作分工,布局合理社会视角张雨林[4] 戴式祖[5] 钟逖[6] 城乡打破相互分割壁垒,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基本差别。强调城乡社会属性和差别的消失高珊[7]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和农村紧密联系,城乡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强调城乡平等与和谐生态视角邹军,刘晓磊[8] 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城乡作为两个异质的聚落,强调二者的共生和互动关系伍新檗[9] 促进城乡区域生态群落的合理分布,生产、生活活动空间的合理分布,使得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党双忍[10] 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曲亮,郝云宏[11] 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互为环境,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促使整个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制度视角陈希玉[12] 改变和摒弃过去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强调通过制度调整和政府治理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不平等胡艳君[13] 国家通过对导致城乡差别的制度进行变革来逐步消除城乡不平等。朱介鸣[14] 乡村自治与城市效率的统筹,在尊重农村集体土地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化的整体发展水平方法论姜作培[15] 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 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城乡问题和关系的统筹考虑张俊卫[16] 城乡进行统一筹划,重构城乡关系,重建城乡平衡, 调整城乡利益关系,平衡城乡权利和发展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淡化城乡概念,实现城乡有机联系, 田美荣,高吉喜[17] 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逐步缩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差距,并使城乡之间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强调城乡要素流动和互补尽管诸多文献说法不一,且视角多样,但从概念的演变发展中可以看出,城乡统筹的内涵逐渐由个别问题主导走向了多维全面的认识探讨,从表层的要素关系论走向了深层的治理机制论。 : (1)作为一种理念的城乡统筹是城乡概念的淡化,抑或理想城乡关系的愿景,即实现城乡差距的拉近,城乡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以及城乡的互利共生。(2)作为一种方法的城乡统筹是指通盘考虑、统一筹划的工作思路,在城市化过程中, 重构城乡关系,重建城乡平衡,在规划上相互协调和合理干预,在制度上平衡城乡权利和发展机会,在经济上调整城乡利益关系,在空间上加强网络化联系,在环境上相互协调可持续。 ,大量学者进行了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从指标构成的领域上看,有经济、社会、环境、政治等多领域。其中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占主导性,一方面在于城乡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在于其指标可靠性和真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政治指标在研究中几乎被忽略,主要在于量化的困难以及数据取得的障碍。从指标的性质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反映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水平的绝对指标,该类指标也具有一定空间关联属性,如公路铁路网密度,三废处理率等;另一类是能够反映城乡差异的相对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