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高腔溯源.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腔溯源.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10/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腔溯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腔溯源
  摘要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高腔腔系是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而来,各地高腔剧种是弋阳腔与嗣后的青阳腔的流变。笔者经过细致分析认为 弋阳腔及其嗣后的青阳腔对当代高腔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高腔腔系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弋阳腔及青阳腔的历史地位不应被盲目夸大。追根溯源,南戏才是高腔的真正源头。
  关键词 高腔;弋阳腔;青阳腔;地位与作用
  
  高腔腔系,是我国戏曲声腔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声腔系统。其主要特点是表演风格质朴,演唱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不使用管弦乐。自明代中叶后,高腔流布于全国各地,并形成鲜明的地方风格。代表性的有: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高腔腔系的形成与弋阳腔、青阳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当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是:“……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都属高腔腔系,各地高腔剧种是弋阳腔与嗣后的青阳腔的流变。”
  阳腔及其嗣后的青阳腔在高腔形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能否断言今天高腔腔系诸剧种均是由弋阳腔及其嗣后的青阳腔发展流变而来呢?笔者认为,这种将弋阳腔及青阳腔在高腔腔系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无限夸大是不妥当的,高腔的源流及弋阳腔及青阳腔在高腔中的地位应当加以重新认识、研究。
  
  一、“一唱众和”、“锣鼓节制”并非弋(青)阳腔之专利
  “一唱众和”、“锣鼓节制”作为演唱特点与表演形式并非只是弋(青)阳腔独有的特色,而是继承了早期南戏原有的唱法。
  1 “一唱众和”(即帮腔)的演唱形式。“一唱众和”(即帮腔)的演唱形式源于劳动生活中的民歌小调,当人们共同劳动的时候,为了缓解劳动的疲劳和统一劳动步骤时通常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而他们经常采用的演唱方式是由一个人领头唱一句(一段),然后由众人进行帮和,如各地的打夯歌、船夫曲等都是用这种唱法。这种边演唱边劳动的形式古已有之,《淮南子一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明代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七中写道:“今人举重出力者曰‘人倡’,则为号头,众人和之,曰‘打号’。”
  弋阳腔的这种帮和唱法就是来源于这种劳动歌曲中的一种――劳动号子。弋阳腔及其嗣后的青阳腔吸收利用了劳动号子的这种“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但是对这种帮腔的演唱形式的吸收与利用并非是弋阳腔的专利,其他一些戏曲声腔也具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如今天河北定县的秧歌戏在它发展的初期原有帮合唱,后来虽然废除,但仍能从中看出残留的痕迹:末句最后三个字本是帮唱人唱的,后来废除了帮合唱,就应该由当场的人单独唱才对,可是在演出中当场的人也不唱,于是末句就只剩四个字的不完整的句子了。无独有偶,今天的越剧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当浙江嵊县的秧歌发展到“的笃戏”(又称小歌戏)的戏曲形式的时候,仍然保留了帮合唱的“接后场”;当它发展到快接近越剧的形式时,才逐渐减少和废除了帮合唱的形式。另外,流行于安徽的庐剧、黄梅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2 “锣鼓节制”的伴奏形式。“锣鼓节制”的伴奏方式也同样来源于在田中插秧的劳动生活,当农民在集体劳动合唱时一般是用锣、鼓节歌、送歌,经常不用管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