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5
文档名称:

道路交通控制.ppt

格式:ppt   大小:2,617KB   页数:9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路交通控制.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10/9 文件大小:2.5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路交通控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路交通控制
第一页,共95页
第一章 道路交通控制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一、道路交通控制的定义
道路交通控制:是指采用交通信号,对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交通流进行控制,
使之畅通有序的运行。
《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信号4类:
警察手势指挥、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交通信号灯。
道路交通自动控制:是指不依靠交通警察人工指挥,主要采用交通信号设施
或其他自动化设备,随交通变化特性来指挥车辆和行人通行。
二、道路交通控制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城市主要功能之一
2、作用
减少交通事故 缓和交通拥挤 提高公共运输系统的吸引力和效率
减低环境污染 节省能耗 优化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管理
第二页,共95页
三、道路交通控制技术的发展
(一)普遍的发展
1、交通信号灯的诞生
2、定时控制向协调控制的发展
3、车辆检测器和感应信号控制器的诞生
4、模拟计算机的应用
5、数字计算机的应用 TRANSYT SCOOT SCAT
智能交通:车辆控制系统 交通管理系统 驾驶人信息系统 多智能体交通控制系统 公交优先及道路收费系统等
无感应到感应 手动到自动 单点到线控再到面控
(二)我国道路交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1、1950年前。中国最早的马路红绿灯,是于1928年出现在上海的英租界。
2、1950年—1973年
3、1973年后
第三页,共95页
第二节 道路交通控制的类型
一、交通控制的基本类型
1、以交通限制为主的控制——交通标志 标线 交通岛等;时空分离
2、以信号灯指示为主的控制——时间分离 渠化交通是基础
3、以交通情报信息传递为主的控制-交通诱导控制——发展方向
二、自动控制的分类(信号指示控制)
1、按控制区几何特性划分
(1)单点信号控制
(2)干线协调控制
(3)网络协调控制
第四页,共95页
3、按控制的思想划分
(1)被动式控制—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通过路边装置和设备,如信号灯、固定或可变信息标志板等提供信息,达
到对交通流进行时间分离和控制的目的。
交通信号的显现皆受制于已形成的交通需求而变化,是被动的控制交通流
的变化。
(2)主动式控制—交通自动化路径诱导系统
2、按控制的原理划分
(1)定时控制—— 单点定时 单点多时段定时 多点脱机优化(网络多时
段定时)
(2)感应控制——半感应 全感应
(3)自适应控制——干线 区域,随交通流适时变化
第五页,共95页
第三节 道路交通控制基础理论
一、交通流理论
(1)交通流3要素
交通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断面(或路段或车道)的车辆数。
小时交通量、日交通量、年交通量
q = N/T
q:交通流量
N:车辆数
T:统计交通流量的时间范围
速度:指平均速度,可分为时间平均速度和区间平均速度。
时间平均速度:通过某一特定观测点的瞬时速度平均值(平均地点车速);
区间平均速度(平均行程速度):观测道路区间长度D与所有车辆平均行
驶时间之比。(每辆车通过该路段耗费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流率 — 不足1小时,通常15min为测量单位进行换算为小时流率
第六页,共95页
密度:单位路段长度上存在的车辆数
k = N/D
k:交通密度(辆/km)
N:车辆数(辆)
D:测量道路区间长度(km)
(2)3要素的关系:交通流量反映道路的交通流负荷程度;速度反映道路能提供的服务水平;密度反映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自由程度。
k = q/u
k:交通密度(辆/km)
q:交通流量(辆/h)
u:区间平均速度(km/h)
第七页,共95页
(3)车头时距与车头间距
车头间距是交通流中连续2辆车之间的距离,用2辆车相同部位的间距来度量。
是距离参数,用m表示。测量麻烦。
车头时距是交通流中连续2辆车通过车道或道路某一点的时间差,用2辆车的相同部位来度量。
时间参数,用s表示。测量简单。
流率(辆/h)= 3600 / 车头时距(s/辆)
第八页,共95页
二、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1、通行能力概述
(1)基本概念
道路通行能力:指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
我国的定义:道路上某一车道某一点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人)数,用辆/h或小客车为单位(pcu)。
(2)分类
基本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