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的探索
考纲课标解读:
1、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一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 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 了解■"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内容:①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② 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后经济 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新中国建立后政治体 制的一个严重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 党的一元化领导。)③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 等互利。
历史意义:见教科书
3、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 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 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 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 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 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措施):改革管理体制——把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一一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分配制度一一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 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调动了工 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 我。
4、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过程:①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定,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③2000年底, 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
推动作用: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② 经济稳足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③社会生产 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上U达 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5、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 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 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 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 化。
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