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珍珠河.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珍珠河.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珍珠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珍珠河简介珍珠河是河南省社旗县古镇桥头镇境内的一条著名河流,贯穿辖区, 南北走向,全长约 15 公里。因河里盛产珍珠而得名珍珠河。珍珠河概况地理位置珍珠河位于南阳宛城区、方城、社旗二县区交界处的古镇桥头镇,是桐河之源。明嘉清《南阳府志校注第一册· 山川》中称:“桐河在县( 即现今唐河县) 西北八十里, 源自桥子头。有泉仰出, 溢而南流”。珍珠河的主河道源自桥头镇北范营村“老鳖头”, 西北与绵延十余里的沟壑相连。古时,“老鳖头”处有泉眼多处,喷珠吐玉,闻若鸡呜,故称“金鸡泉”。金鸡泉水涌溢竞流,穿越桥头镇中,经高庙(街)、走桐河(街)、入唐河、汇白河、交汉水进长江。自古以来,桐河流经桥头镇区一段,水中盛产蛤蚌,蚌腹多含珍珠,此段桐河被誉名“珍珠河”。河水情况珍珠河古时水资源丰富,河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涸。河滩水草丰茂, 水中鱼跃虾游。岸边杨柳依依,河面波光潋滟,荷花柳影,相映成趣。珍珠河河畔古镇桥头是东西陆路古商道,而顺珍珠河南下,又是一条古航道。古时, 水源丰富, 尤其是盛夏时节, 船只由南大桥处可“南下入襄”。《续修南大桥碑记》有“自乙卯(注: 1795 年) 重修之后, 不愈年大水冲坏其码头”之说。现在,南大桥遗址西边 50 米处,街民仍称之“装货岗”。珍珠河潭窝众多,有“桥头到桐河, 七十二个大潭窝”之说。仅镇区南北数里, 就有六七个。范营西北的潭窝叫老鳖潭, 这里潭窝的外形极像老鳖, 据说过去这里有老鳖精, 时常缠人闹事。中午时潭里的老鳖有的四处乱爬, 有的在潭里上下翻动,胆小的人轻易不敢到这里来。北寨墙外的潭窝叫龙鱼潭,据说过去这个潭窝很深,有龙鱼在此居住,每逢下大雨时,龙鱼便升空迎雨。寨墙西南的潭窝叫拐弯潭,又叫火鱼潭,据说此潭深达数丈, 里面生活着许多火头鱼,火头一起活动的时候,黑压压的一片,如一条巨蛇在蜿蜒游弋。流域地表特征珍珠河流域地表很特殊,方圆十几里外皆为黄土地,而桥头一带,下为黄土,地表又覆盖约 1 米厚的黑土层。因珍珠河床下切,河帮呈黑色, 河底为黄色,百姓戏称珍珠河是“铜底铁帮”。旅游资源珍珠河大桥清乾隆年间,桥头街倚珍珠河横跨有三座大桥,从南往北依次为南大桥、济众桥、北大桥,现存有《南大桥续修碑记》和《济众桥重修碑记》可证。此三桥,在明清之前已是豫西南通往豫东的古商道之要津。济众桥也是珍珠河一景观。乾隆二十四年, 此桥“顾历年久, 被水冲坏, 遗石虽在、难以步履”是年, 桥头众商及乡民联络赊店客商集白银重修该桥。《济众桥重修碑记》称“又增三孔, 较前更觉宽阔”。桥身青石结构, 桥面巨石板凿有卯眼, 石板用铁榫嵌入, 环环相扣, 以防洪水冲走。此桥竣工后, 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乡人有感于河、桥秀美,又见桥两端建有庙宇,幽默地称之“桥上庙、庙上桥,铁扒十三孔,铜底铁帮珍珠河”。山陕会馆桥头镇山陕会馆气势宏伟,古朴典雅,风格别致,是豫西南最早的会馆式建筑群。珍珠河畔桥头镇在明清之前已是豫西南通往豫东的重要商道。清初, 随着赊旗镇水路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山陕商人也可以越秦岭、过西峡、经南阳、走桥头,抵达赊店,再改水路下江南。宛西各县也有商人把当地的中药材、木耳、香菇、蚕丝、麻油、玉雕等物产,经桥头运到赊店,再水运到南方各省。那时,桥头既是商道,又是南北商品集散地。山陕商人纷纷在此开店铺,立字号(如“正兴盛号”“晋升号”等)。山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