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蒹葭》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四中学 黄卞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加深理解《诗经》的语言运用及句式的特点。
(2)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体会诗歌的精神美。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读等方法理解内容,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重章叠句);
,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人物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并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和品读,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体会诗歌的精神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蒹葭》
二 整体朗读,整体感知诗歌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读得流畅;
3.理解朗读,读出深情。
三 于细微处品析“美”:
1.音韵美——声情并茂读《蒹葭》
(1)感受诗经的结构、用词特点
提问:同学们看一下,诗歌总共三个小节,注意观察一下,它在结构形式、在用词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叠词)
提问:叠词的运用让诗情更加浓郁,让思念更加绵长,同时也为诗歌增加了音乐上的美感。那除了叠词的运用 ,还有其它的特点吗?
明确:(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再唱,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这些手法的运用给我们带来回环反复的音乐之美。
(2)师生合作,示范和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音乐之美;
(3)小组间合作唱和朗读并展示。
2.意境美——争奇斗艳绘《蒹葭》
(1)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小组合作讨论)
提问: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此时此刻,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呢?你依稀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风声、忧伤的曲子、听到了主人公绵长的思念、对爱人的呼唤、追求爱人那种涉水的声音和主人公喃喃自语声…
任务:把你们刚才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诉诸笔端,借助优美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小组代表分享)
(2)小结:有人说,如果把一首诗读成一幅越来越丰富的画面,那就读懂了这首诗。因为诗意的描述,让你,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无与伦比的意境之中,感受文中的意境美。
3.精神美——各抒己见品《蒹葭》
提问: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这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小组讨论)
PPT展示: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在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