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页,共64页。
吸虫纲并殖科的吸虫通称(tōngchēng)并殖吸虫,亦称肺吸虫。
并殖吸虫的特征:卵巢与子宫左右并列
两个(liǎnɡ ɡè)睾丸左右并列
主菜单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zhěnduàn) 流行与防治
第二页,共64页。
第三页,共64页。
第四页,共64页。
1 成虫(chéngchóng) ~ 12×宽4 ~ 6× ~ 5mm
主菜单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liúxíng)与防治
2 虫卵 80~118×48~60µm
动画
第五页,共64页。
成虫(chéngchóng)
卵
毛蚴(máoyòu)
胞蚴
母雷蚴子雷蚴
尾蚴(wěiyòu)
囊蚴
童虫
成虫
侵入川卷螺
第一中间宿主
侵入 溪蟹、喇 蛄 等体内
第二中间宿主
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肺内
痰或粪
入水
3周
穿过肠壁
腹腔
穿过膈肌
肺
移行
(异位寄生)
主菜单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与防治
终宿主食入
第六页,共64页。
生活史特点(tèdiǎn):
1、成虫(chéngchóng)寄生于人、猫、狗及野生动物(虎、狼等)肺。
2、第一中间宿主(sùzhǔ):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sùzhǔ):溪蟹及 蛄等。
3、感染时期:囊蚴、转续宿主的肉内童虫
4、感染方式:经口
5、异位寄生及异位损害
主菜单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与防治
第七页,共64页。
致病机理(jī lǐ):
急性期:
主要表现由童虫移行、游窜时机械损害及免疫病理反应(fǎnyìng)引起。
临床上以低热、纳减、乏力、消瘦(xiāoshòu)、荨麻疹、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重度者,毒血症状明显。
主菜单 形态 生活史 致病 诊断 流行与防治
第八页,共64页。
慢性期:
童虫进入肺后引起的病变(bìngbiàn),大致可分为: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以上三期病变常可同时出现于同一(tóngyī)器官内。
临床表现
成虫通常寄生肺,但其童虫有时(yǒushí)成虫亦可寄生于皮下、脑、肝、眼等寄生,引起损害。
1、胸肺型:胸痛、咳嗽、咯血、铁锈色血痰等。
第九页,共64页。
2、脑型:头痛、头晕、癫痫、偏瘫(piāntān)、视力障碍 等。
3、肝型:肝痛、肝大、肝功能紊乱(wěnluàn)等。
4、皮肤型:游走(yóu zǒu)性皮下包块、结节。
5、亚临床型: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多种免疫反应呈阳性。
第十页,共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