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学生“读〞起来,让文言“动〞起来
第 3 页
让学生“读〞起来,让文言“动〞起来
一般来讲,语文应当对“听、说、读、写〞四项根本能力进行训练。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更偏重于知识的讲解和记忆。或许是因为文言文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是历史文字,它既无法应用我们的口头语言,也很难在书面语中流行。但是一味地追求知识却容易导致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很难克服的问题,比方学生学得累、学得死等等。记得一次课上,为了让大家对作者有更多的了解,我播放了一小段有关作者事迹的文言录音让学生理解,我惊奇地发现,平时学生读文字大致能够理解的内容却只有个别优秀学生才大致听懂。虽然我们的高考不考语文听力,但是这不禁使我想到与听紧密相关的朗读。中国古代文人十分重视吟诵之功,宋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那么利病自明〞。由此,我想到,强调朗读文言文是教学中一个不应被无视的环节。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来读?我以为,有效的朗读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问
在“讲问教学〞盛行的现在,课堂45分钟往往成为老师讲授、提问和学生答复下列问题的课堂。既使让学生读课文,也往往成为一种课堂进度的调整。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一堂课上完后,课文在老师是烂熟于心,但对学生而言却十分陌生,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形成只会听讲不会读文章的习惯,而这种情况有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朗读应该是表达学生课堂自主的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很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如果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朗读课文,在朗读上多花些功夫,也许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 3 页
▲2.确保读书的质量
在保证读书时间的根底上,应该对读书质量有一个高要求。我以为,确保朗读的目的性是保证读书高质量的首要条件。很多时候,老师读完学生读,甲生读完乙生读,看似热闹,却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被动地读,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读书漫无目的,随便应付。
读书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把诸多要求分布在各篇文章之中,在考虑文体特点之上,力求一篇或几篇文章能够完成一个目标,循序渐进。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形成读书的习惯,更能够在阅读不同文章时有很强的驾驭能力。
在明确了读书目的和系统读书方案之后,在课堂朗读的具体过程中,应该注意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考虑。课堂上老师的朗读起着一种示范作用,好的范读往往能让学生对课文轮廓有一个比拟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根本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学生朗读方面,形式应该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