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分析.doc

上传人:lu2yuwb 2021/10/17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歌的群众与小众分析
第 2 页
诗歌的群众与小众分析
  诗歌的群众与小众分析?
诗是群众化还是小众的,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新诗刚出世就显露了它的平民化倾向。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核心,就是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周作人等也提出“平民的诗〞。其后,新诗的平民化运动一浪接着一浪。康白情“贵族的诗〞的说法,虽得到朱自清等人的支持,在新诗史上几经沉浮。朱后来发表?新诗的进步?,那么倡导“并存〞。两种倾向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
不仅对诗坛,就是对同一位诗人来说,群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群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群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李金发根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根本是群众化诗人。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群众化的诗人。
第 4 页
从一个角度说,不管你成认不成认,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群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心成为诗的根本关心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群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心成为诗的根本关心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群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群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群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局部。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群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也是群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群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群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的“粉丝〞全身纹上白诗,有的歌*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表达:“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白居易死,唐宣宗写诗悼念,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