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 9
《梅兰芳蓄须》精品教案
文本分析:
《梅兰芳蓄须》是一篇自读课文,讲述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个动人事迹: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出,先移居香港,后蓄须明志,甚至主动求“病”。他的种种行为充分显示了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教材在正文之前给出了导读,简要介绍了梅兰芳在京剧上的地位及阅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帮助学生完成自读任务。作为自读课文,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空间,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朗读与默读,帮助学生感悟人物的崇高精神,并借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蓄、迫、纠”等13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
教学重点:
,积累好词佳句。
,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教学难点查找相关资料,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梅兰芳的演出片段,出示梅兰芳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京剧大师梅兰芳。
导语:大家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今天播放的这个选段就是京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而它的表演者就是在中外都享有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之前,请大家先跟老师一起走近这位艺术大师。
明确:梅兰芳(1894—1961),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
2 / 9
“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思考:梅兰芳在舞台上是唱旦角的,就是表演女性角色,他为什么要蓄须呢?
预设: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蓄须”后梅兰芳就无法进行正常演出,表明了他不愿意登台的意愿。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
预设: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前一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顺带进行历史知识的科普。简要讲述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上海至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线,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圈出生字新词。
。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点名学生带头朗读、识记,同桌互相听写,教师相机指导。
会认的字:蓄(xù)须 被迫(pò) 租(zū)界 纠(jiū)缠(chán) 邀(yāo)请 骚扰(rǎo) 拒(jù)绝 签(qiān)订(dìnɡ) 宁(nìnɡ)可 要(yāo)求 妄(wànɡ)想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辶:迫(强迫)邀(邀请)还(归还)迈(迈步)
纟:纠(纠正)缠(缠绕)纺(纺织)绽(绽放)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占领——占据 躲避——逃避
反义词:坚持——放弃 拒绝——接受
◆词语理解:
,(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4 / 9
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