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游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1.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过程与方法 :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猜扑克牌、摸奖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情是确定的,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能结合己有的经验对一些事情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课导入时就利用学生喜爱的“石头、剪子、布”游戏,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
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纸牌游戏,体验“一定”。
师:老师这里有八张纸牌,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黑、红、梅、方,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两生上台)
师:我们3人合作,由你来洗纸牌,你从里面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