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与标准
、轨道交通类型选择(地下铁道、地面轨道、高架轻轨)
一号线:
区间名称
区间施工方法与结构形式
二号线:
区间名称
区间施工方法与结构形式
三号线:
区间名称
区间施工方法与结构形式
平均车速:
列车区间运行时间:
一期工程一号线系统运输能力表
项目
时期
初 期
2016年
近 期
2025年
远 期
2040年
线路长度(km)
全日客流量(万人次)
平均运距(km)
早高峰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
车辆选型
列车编组(辆)
列车定员(人)
高峰小时开行列车对数
行车间隔(min)
系统运能(万人次/h)
运用车数(列/辆)
配属车数(列/辆)
全日开行列车对数
列车区间运行时间(min)
一期工程二号线系统运载能力表
项目
时期
初 期
2016年
近 期
2025年
远 期
2040年
线路长度(km)
全日客流量(万人次)
平均运距(km)
早高峰最大断面客流量(万人次)
车辆选型
列车编组(辆)
列车定员(人)
高峰小时开行列车对数
行车间隔(min)
系统运能(万人次/h)
运用车数(列/辆)
配属车数(列/辆)
全日开行列车对数
列车区间运行时间(min)
、建设标准
参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第十四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根据线网规划,依据建设线路的客流特征、运量等级和速度趴标等进行功能定位,确定工程规模、运营规模和效益规模。其项目构成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和客运需求。
第十五条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建设的运营规模,按线路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运能力,划分为四个类别、三个量级。各级线路相关技术特征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注:
①A、B、Lb、D型车和单轨车的技术规格见表5。
②Ⅰ、Ⅱ、Ⅲ级线路是全封闭快速系统,采用独立的专用轨道和信号,高密度运行。Ⅳ级线路具有专用轨道和部分信号的中低运
量系统,但部分路段设置平交道口。
③“适用城市城区人口规模”系指人口规模能达到或超过此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主干线等级,其余线路可根据运量选用
较低等级。
④旅行速度指一般情况下的特征数据。当车辆最高速度大于100km/h时,有关技术标准应另行研究确定。
建设项目的设计年限按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通车后第3年;近期为第10年;远期为第25年。建设项目的设计运能,应根据各设计年限的客流预测,对客流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后合理确定。
每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应按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对相应建成范围,分别测试;若一条线路分段建设,每段通车时间相距3年以上,应按不同项目实施。后期实施的项目,设计年限应按后期项目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重新推定初期、近期和远期设计年限,进行全线客流预测。
客流预测应以居民出行和相关交通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并应保证其成果的时效性和可用性,不宜大于5年,否则应补充其他有效措施。客流预测的方法、计算模型以及采用的相关参数,应预先经过实例验证其可用性。
第十九条客流预测应按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测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
(一)线网总量预测: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分析城市现状和规划区域OD客流;分析和确定远景线网规划承担的客运总量及在公交总量中分担的比例、平均运距、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并在全线网范围内按总量控制原则,进行各线客流总量预测。
(二)线路客流预测:以远景线网客流总量为基础,预测各条线路的全日客流(双向)总量、分段断面流量(图),全日平均运距和客流负荷强度等相关指标进行总量控制分析。并估测各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