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谈谈我认识的笛卡尔——笛卡尔《谈谈方法》读后感
——笛卡尔《谈谈方法》读后感 娄超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对笛卡尔的认识,也是从解析几何中的“笛卡尔坐标系”开始的,然后就是那一句闻名于世的语录:“我思故我在”。在这个难得休闲而又总觉短暂的暑期,我选择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作经典阅读,以此来走近大师、神交先贤。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与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并称为近代科学的伟大旗手。他成长于十六世纪末年至十七世纪中叶,在那一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封建势力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笛卡尔抛弃了著名公学的正规传统教育,倾心于新科学,认为宗教迷信和经院哲学对人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科学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谈谈方法》全称《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是笛卡尔第一次发表的著作,采用通俗易懂的自传方式写成,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方法论思想,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各门学问的看法;第二部分是作者所寻求的那种方法的主要规则;第三部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行为守则;第四部分是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第五部分是他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最后一部分是他著述的理由。在此,我仅着重于前面三个部分来谈一谈我所理解的笛卡尔和他的方法。
一 “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这是全书开篇的第一句话。这里的“良知”是指分辨真假的能力,也就是作者倡导的理性,是每一个正常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割裂下文看这一句话,普通人可能会联想到“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观念,而偏激者可能愤然反击,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遭受不公平分配的对象,又或有人觉得自己生而优越、不同凡人。然而,这都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笛卡尔认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也就是说,光有理性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运用理性思考进而指导行为或实践。 由此,我联想到当代中国在选拔使用人才过程中对德与才辩证关系的看待。“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 1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范围。杰出的人才固然可贵,但必须确保他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否则难免南辕北辙。因此,在选拔使用人才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使用。 二 在第一部分中,笛卡尔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一种学说真正可靠,像从前人们让我希望的那样”。他认为,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雄辩和诗词都是才华的产物,而不是研究的成果;数学的推理确切明了,但一向只用于机械技术;哲学经过千百年来最杰出的能人钻研,却没有一点不是可疑的""。这一观点,貌似与时下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如出一辙,读书贵、就业难,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当然不是这样。笛卡尔的这一结论有着鲜明的目的性和明确的先决条件。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批判的接受知识,要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来判断。而且,还有这样的前提:“学校里教的语言文字,是通晓古书的必要条件;寓言里的机智,可以发聋振聩;史传上的丰功伟业,可以激励人心;精研史册,可以有助于英明善断;读遍好书,有如走访著书的前代高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而且是一种精湛的交谈,古人向我们谈出的只是他们最精粹的思想”。正是有着这样的基础,笛卡尔才能够开宗立派、建立自己的方法和学说。
对于上面提到的话题,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教授也给出了答案,他在《通识教育再认识》一文中讲到:“用”可分为“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在很多人看来,所谓有用就是可产生功利的、现实的、物质的、实在的和直接的效用、功用或好处。由于深受经世致用思维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与市场接轨和需求导向,过分追求学以致用和实用理性,过分信奉使用价值而非价值本身,过度渲染只有过得“富有”才有可能“富有价值”,过分注重工具理性,严重忽视价值理性""通识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实用性、专业性、职业性的教育,也不直接以职业作准备为依归。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通识教育似乎无用,然而,相对于“有用有所难用”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却“无用无所不用”。落实于行动,西南交大正致力于培养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