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静电常识和防静电操作规范
前言
针对目前售后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当中存在的防静电意识不强,而引起数字电路(平板电视中的屏及屏上组件、自制组件以及高清电视自制组件)多次损坏,造成维备件紧缺,资金积压,维修成本增高,维修周期加长,从而导致消费者退换机或多次投诉,给公司形象和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加强对售后服务人员防静电操作规范意识,特组织这次防静电规范培训 。
静电常识和防静电操作规范
一、静电基本常识
1. 静电: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电荷。
2. 静电现象:由于带电体的静电场作用而引起的静电放电、静电感应、介质极化以及静电力作用等诸物理现象的统称。
3. 静电场:静电在其周围形成的电场。 4.静电起电:使电介质或绝缘导体产生静电荷的过程。
5.静电放电(ESD):两个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由于直接接触或静电场感应引起两物体间静电电荷的转移。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6.静电泄漏:带电体上的电荷通过带电体内部和其表面等途径而使之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
7. 静电放电敏感度:元器件所能承受的最大静电放电电压。 8. 静电放电敏感器件(ESDS):对静电放电敏感的器件。 9. 静电接地:将金属导体(通过接地极)与大地进行电气上的连接,使金属导体的电位接近大地电位的措施。10. 中和:利用异性电荷使静电消失。 11. 防静电工作区(EPA):为防止静电敏感元件损坏,需配备各种防静电设备和器材,能限制静电电位,具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和专门标记的,适于从事静电防护操作的工作场地。
12.防静电周转容器:为静电敏感组件或产品提供静电安全存储以及制造工序中
搬运的存储装置。
(一)术语及定义
静电常识和防静电操作规范
(二)静电的产生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
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
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而侵入其它的原子,原来的原子因缺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
子,这个其它的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
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
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另一个物体而带
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
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
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为什么气体也会产生静电呢?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
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所以在我们的周围环境甚至我们的身上都会带有不
同程度的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所以静电是由物质的接触与分离、静电感应、介质极
化和带电微粒的附着等物理过程而产生的。
: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而产生静电的直接原因就是摩擦生电。材料
的绝缘性越好,越容易形成摩擦生电。
:针对导电材料而言,因电子能在它的表面自由流动,如将其置于一电场中,由于同性相斥,异性相
吸,正负电子就会转移。
:针对导电材料而言,因电子能在它的表面自由流动,如与带电物体接触, 将发生电荷转移。在日常生
活中,常见较明显的静电有:闪电;冬天在地垫上行走及接触把手时的触电感;在冬天穿衣时所产生的“噼啪”
声。这些对我们人体没有影响,但它对电子元件及电子线路板有很大的冲击。
静电常识和防静电操作规范
(三)静电对电子工业的影响
集成电路使线路中元器件减小,耐压降低,线路面积减小,使得器件耐静电冲击能力的减弱,静
电电场(Static Electric Field)和静电电流(ESDcurrent)成为这些高密度元器件的致命杀手。同
时大量的塑料制品等高绝缘材料的普遍应用,导致产生静电的机会大增。日常生活中如走动,空
气流动,搬运等都能产生静电。人们一般认为只有CMOS类的晶片才对静电敏感,实际上,集成
度高的元器件电路都很敏感。
1、静电对电子元件的影响:
a. 静电吸附灰尘(微尘污染),改变线路间的阻抗,影响产品的功能与寿命。静
电吸附力与静电量成正比。
b. 因电场或电流破坏元件的绝缘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