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七大曲种.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大曲种.doc

上传人:fy5186fy 2016/7/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大曲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昆曲、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豫剧 1昆曲代表故事:《十五贯》、《牡丹亭》代表人物:魏良辅,昆曲界的“曲圣” 2京剧代表故事:《定军山》、《贵妃醉酒》代表人物: 生:谭鑫培——(至今已有七代人唱京剧)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旦:梅兰芳——访美国、苏联等国家。得到两个文学博士学位,公认的第一个将中国京剧传到国外。净:金少山——表演极佳,被称之为“十全大净”丑:刘赶三——演出时候牵扯政治,《同光十三绝》之一。 3越剧代表故事:《山河恋》、《红楼梦》代表人物:“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 4评剧代表故事:《杨三姐告状》、《花为媒》代表人物:成兆才、筱白玉霜、新凤霞、赵丽蓉 5黄梅戏代表故事:《天仙配》、《女驸马》代表人物:严凤英、王少舫。“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袁玫 6秦腔代表故事:《三滴血》《周仁回府》代表人物:刘毓中、孟遏云、苏育民 7豫剧代表故事:《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代表人物: “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一、昆曲 2001 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 pu)晃一郎在法国宣布,世界 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被授予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就有中国的昆曲。昆曲的发源地昆曲, 又称昆山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 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取代了以金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在剧坛的中心位置,超过了其它南戏声腔, 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戏剧。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现在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就建在江苏的昆山。昆曲早期的艺人提到昆曲,就能想到为昆曲事业做作出贡献的顾坚、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到明初就有了昆山腔的称谓。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 年—— 1541 年),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余姚腔、海盐腔、弋阳的长处,对昆山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腔”的昆腔歌唱体系。(魏良辅《南词引证》、《曲律》)。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山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明隆庆年间,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先用昆腔作传奇,演唱昆腔的人越来越多,昆腔传到北京以后,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百姓欢迎。从明嘉靖到清乾隆中叶是昆腔兴盛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牡丹亭》就是其中之一。二、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 1790 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 200 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 1876 )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