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 无 止 境
------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体会
2012年7月,有幸参加了河南省教育系统第五届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学习,在历时9天的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孙云晓、许建国、张建等多位专家的报告。专家们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生动形象的案例解析,都让我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回到了上大学时为了听一节好课,不惜牺牲午休时间前去占座位的年代。在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中,我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同时我也有强烈的的分享意识,下面我截取一些专家的理论,提供给大家。
孙云晓教授的亲子关系有独到的见解。
孙教授提出当代独生子女的现象,势必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居高不下,然而多位家长共同“管理”一个孩子也就会产生管理不力的结果。一位妈妈的一首诗里曾这样讲:
“我孩子刚生下来,
我在掌上捧着;
我孩子上幼儿园,
我在怀里搂着;
我孩子上小学,
我还可以用手拉着;
我孩子上了中学,
我却只能用眼睛盯着;
孩子长大了,
最终变成了冤家对头!”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不良的亲子关系。孙云晓教授提出:亲子关系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因为亲子关系的紧张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有人说谁家有个中学生就等于有一个定时炸弹,话虽有些过激,但确实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陪伴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12岁之前,家长应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因为家庭教育的最佳期是12岁之前的依恋期。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会有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育。因次教授也谈到幼儿园不适合全托,小学不适合寄宿,中学生不适合单独出国留学的观点,以及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
好的亲子关系的底线是,当孩子遇到麻烦或危险的时候,看他是否敢于告诉父母。这也是检验父母是否了解和接纳孩子的重要标准。你能做到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不管学习的好与坏,都坚定不移的爱你的孩子、相信你的孩子吗?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永远不放弃你
对孩子的爱和信任。
很多家庭认为家庭教育中母亲是重要角色,而忽略了父教的重要性。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6岁之前母亲的作用最重要,6岁至12岁父母需要共同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更加重要。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身缺“钙”,有种说法叫“男孩危机也是父教危机”,因此父教与母教同样重要。
孙教授送给学员们的三句话: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从改变今天开始。相信你我都会有所感悟。
二、徐建国教授提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家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学校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社会教育则是人文性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有一个公式可以反映这一点,即:教育效果=家庭教育X学校教育X社会教育。任何一项为零,都会导致教育效果为零。
孩子是本书、父母是作者、老师是编辑、社会是读者。可见为人父母、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