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文档名称:

第十一章临床治疗中的放射防护.ppt

格式:ppt   大小:2,863KB   页数:5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一章临床治疗中的放射防护.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10/21 文件大小:2.8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一章临床治疗中的放射防护.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一章临床治疗中的放射防护
第一页,共56页
第十一章 临床治疗中的放射防护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的防护
一、介入放射学概述(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IVY )
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用穿刺插管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采集病理学、生理学、细胞学、化学等检查资料,开展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及体腔引流等微创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型学科。
第二页,共56页
介入放射学具有方法简便、安全有效、费用低,患者创伤轻、痛苦小、临床合并症少等特点,发展很快,但是它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考虑它可能给操作者和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损害。
介入操作中主要导向设备有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超声、CT、MRI等。
在X射线导视下的介入操作的缺点:
曝光量大、时间长,工作人员操作位置在患者的床侧,与诊断X射线检查相比,介入操作者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工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临床医师、护士与放射科医师相互配合。
第三页,共56页
第四页,共56页
现状:
临床学科医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对辐射损害的严重性及其防护重视不够。
放射科医师虽然对放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新引入的放射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对参与操作活动的临床医师没能给予安全上的指导和帮助。
一些医师裸手在X射线***下进行穿刺插管、造影、灌注化学治疗药物或做某些治疗,眼、面、四肢等部位完全曝露在X射线下,这种时间长、短距离使医师接受的辐射剂量比传统核工业的工作人员还要高,已有报道介入操作人员晶状体浑浊以及心脏射频导管消融术而导致患者皮肤损害的病例。
第五页,共56页
目前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内科学、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因此介入学医师必须掌握医学影像、临床诊疗和辐射防护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对介入放射学的防护管理,开展防护知识的培训,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防护措施,把介入操作者和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介入放射学健康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
二、 操作人员和患者受照剂量
ICPC按患者皮肤最大剂量将介入操作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高剂量操作指>100mGy,低剂量操作指<10mGy剂量的操作
(一)介入放射学患者的受照剂量
第六页,共56页
从目前检测结果来看,国内介入操作绝大部分属于高、中剂量操作。不同疾病介入诊疗时由于曝光条件、时间等差异患者受照剂量悬殊。
单次局部皮肤剂量最大的主要是经皮肤内冠状动脉形术(PTCA)、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射频心导管剥离、瓣膜成形术、经皮肤肝胆管引流术等,~43Gy 范围。
国内统计,每次介入手术X射线曝光时间平均在30min左右,射频心导管剥离术患者最长照射剂量时间达到190min,;而一般在栓塞治疗约需24min,。
第七页,共56页
(二) 介入操作者的受照剂量
我国报道介入操作者单次操作吸收剂量率均值在21~390μGy/h之间,也有高达700μGy/h的报道。
国外报道冠状血管成形术有效剂量为25mSv(手为438mSv,眼晶状体为265mSv),腔内血管成形术有效剂量为4mSv(手为360mSv,眼晶状体为41mSv)。
介入操作者高剂量照射的部位主要是手•头•胸•腹部,床上球管机型头胸部照射剂量较大,床下球管机型腹部照射剂量大,床上球管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大于床下球管。
第八页,共56页
第九页,共56页
三、介入放射学的人体生物效应
ICRP第85号出版物:急性照射(患者)剂量达2Gy时可能造成皮肤红斑和眼晶状体白内障,7Gy可造成脱发,达12Gy时可造成迟发性皮肤坏死;而长期操作的介入放射学医师持续受到照射,3月内眼晶状体积累剂量达2~4Gy可能导致白内障。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
瓣膜成形术
射频心导管剥离等
患者局部皮肤剂量有可能达到2Gy以上
从我国的监测结果看:
第十页,共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