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火石红的鉴别方法.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火石红的鉴别方法.doc

上传人:yixingmaoj 2016/7/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火石红的鉴别方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火石红的鉴别方法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 深者至酱褐,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业内人士称其为“火石红”。关于瓷器上出现“火石红”的成因及理化机理,笔者同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马平,曾合写专论《古瓷“火石红”辨》、《再谈古瓷火石红》二篇, 分别载于《收藏》杂志第 12 期并收入拙作《说瓷论藏》论文集,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本文只从古瓷鉴定方法角度对火石红的鉴别作简略介绍。“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赘述)。虽然都笼统称作“火石红”,但其表现形态和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把它们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假红”四种不同的形式。“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所以一般“胎红”多表现为“散场效应”即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有一只明弘治民窑青花三足筒炉底部的“胎红”现象,其“散场效应”非常典型(图1)。“胎红”又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如图 1那样存在于无釉胎面的胎红,另一种是空气通过釉面棕眼和粗松的胎内空隙将未逃逸的铁离子二次氧化,从而在釉下出现了火石红现象(图2)。过去古瓷研究者可能不太重视这种现象,因此没有提及过它。但是,客观是第一性的,不管人们注意到与否,它都存在于古瓷器当中。从概率上来说,它多出现于胎泥含铁量较高的民窑器釉薄且有棕眼同外界相通处,或者临近胎釉接合部,或者施釉极薄处。这些地方都是铁离子从胎内向外逃逸的最方便通道,因而也是铁离子最易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胎面的地方。“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窑红”是瓷器在窑炉内烧制过程中外因作用造成的结果。窑红的表现特征是:第一,色彩分布不像胎红那样围绕胎釉结合圈出现,而是在器物内外所有露胎处甚至大小缩釉处都可出现。第二,窑红的晶体不表现出“散场效应”,而是呈不规则的片状分布。第三,窑红有时在古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这种现象在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上常见(图3)而且布满器底露胎面,它可能同瓷器烧制时用含铁量高的河沙支垫器物有关。窑红有时也单独出现,当然也有只出现胎红而没有窑红的。这种火石红出现的不同时性,证明胎红和窑红形成原因上的区别,即胎红产生于瓷胎内因,而窑红则产生于瓷器外因,二者之出现于古瓷器物上,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图 4、图 5)。“刷红”是人工制造出来的火石红现象。这种人造火石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瓷器生产时的一种工艺手段,元代和明早期露胎瓷器底部常有这种工艺的使用(图 6)。另一种刷红是现代仿古瓷制作假火石红的一种方法。假红就是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它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而是人们有意识制作出来的。那么,如何辩证认识和鉴定瓷器上的火石红现象呢? 首先,瓷器上出现火石红并不是以历史朝代划分的。有人说元代和明代瓷器上有火石红,而清代瓷器上没有火石红,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脱离实际的。瓷器上出现火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