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2月9日—10日我们学校全体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与交流,这次学习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深刻的,使我对人生、对生活、对事业的信念得到了纯净和提升。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和谐社会在我们的祖先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早就期望了,老夫子希望的社会:人们和睦相处,国家安定团结,社会和谐。作为人民教师这个职业,必须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忠诚于教育事业,这样才能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中国有五千年道德教育的方法,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这些都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承传,值得我们认真地吸取。
在学此次学习的目的和职责。边学习边总结着自己的工作实践,思索着如何使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更好地推广,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更多的受益。下面是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精神的涵育,培养爱人民、爱人类的观念
“一个在家庭中得到过爱的照耀的人,他会用爱心去照亮世界;一个在家庭中得到爱的温暖的人,他会用爱心去温暖世界!”要培养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首先从爱家庭、爱父母开始。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能要求其爱祖国、爱人民呢?一个“爱”,是我们一切教育的基点。儒家的“仁”的核心是爱人,它奠定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重视修身立德,诚信笃志的修养文化,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
我们看到儒家提倡的是一种示范性的教育。从儒家的道德培养看,我们今天强调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重于言教”,不正是强调示范性吗?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修身是一种主体的自觉、自需与自律,重在“慎独”,古今在道德上有建树的人,无不重视修身教育,而重视道德的自我修炼强调教育的示范性,恐怕正是我们今天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推己及人道德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用,重视义利观的培养
胡锦涛主席说得好,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弘扬它便可以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而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本身,突出的就是群体和谐精神,滋养了崇尚和谐的民族心理和品格,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另外,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她主要强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