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让创新回归校园.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让创新回归校园.doc

上传人:wzt520728 2021/10/2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让创新回归校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让创新回归校园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钱学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富则民强。要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科学发展观关于创新能力的主张与钱学森之问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没有想象力缺乏独立探索意识的孩子是很难有大出息的,一个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责任就落实到教育工作者的肩头。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十几年的普通教师,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 在教育实践中大力培养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其中的合理内核,若无关大是大非,不去武断的予以评价。科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从怀疑开始,亚里士多德因为质疑老师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唯物论的奠基人物,他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启迪了多少莘莘学子在攀登科学的道路上大胆求索;哥白尼,布鲁诺更是不惜以人格受辱,生命代价大胆质疑传统“地心说”,推动自然科学乃至社会人文科学的进步……具体到课堂上,对课本人物的评价,对主旨的认识,当然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讲述者不应将资料上的一家之言强硬塞给学生,这不仅有违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其潜在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留心生活,善于发现,做学生求知征途中的引领者。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引领下,从一无所有到创立蜀汉基业,成为号令一方之霸主。他勤奋好学,礼贤下士,诸葛亮慧眼识珠看出刘备是个可佐之才,于是欣然出山。在刘备的战争生涯中,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对蜀汉政权有开创之功。成为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军师”!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是成功的,其原因不仅在于他自身杰出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能在动荡的时局中独具慧眼,相得刘备是“人中之龙”是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学生中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我们要学诸葛亮,擅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去感受他们的求知动向及欲望,适时去鼓励,引导,调动一切可利用力量去支持,帮助点燃他们的创新之火,并尽可能愈烧欲旺。
营造开放型学等。围绕一个命题,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展开激烈辩论,这里没有贵贱尊卑,只有对真理的绝对信仰。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节课往往成为一纸空言。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得到切实有效地锻炼,我认为短短的45分钟,内容不宜过多,给予师生足够的研读空间,这样才有利于问题向纵深发展,智慧的火花应是在充分的思想碰撞中产生的。
生活是最真实的课堂,离开了学校的小课堂,我们的“导游”工作并未完结,我们要引领游客——学生去观赏更加绚烂多彩的生活风景。作为导游,我们首先要熟悉生活,深刻认识生活。若是文科老师,要及时捕捉周边人群或报刊杂志上的热点话题,引导他们展开辩论,若是理科老师,就得关注自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