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汇总.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汇总.doc

上传人:相惜 2021/10/23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汇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5、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
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7、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8、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9、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0、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能力。1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12、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1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编辑版word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版word
17、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8、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19、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