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ppt

格式:ppt   大小:1,377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10/24 文件大小:1.3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一页,共25页
目录
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CVC
*
第二页,共25页
第1章 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自体动静脉内瘘>80%;移植物AVF>10%;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10%。
在以下部位或构型时初始通路失败率
前臂直型移植物<15%;前臂袢型移植物<10%;上臂移植物<5%。
通路并发症和通畅性
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感染少于1%;内瘘寿命至少3年。
移植物内瘘:;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不超过10%;移植物寿命至少2年;移植物PTA术后寿命至少4个月。
首次血管通路类型的选择 “内瘘第一”
*
第三页,共25页
第2章 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
建议有条件的血液透析中心成立通路监测小组,包括:肾科医生、透析护士、血管通路医生、介入科医生、透析通路协调员。
自患者选择血液透析开始,通路小组成员即参与患者血管通路建立、评估与监测、并发症处理。
透析室操作护士上岗前需经过通路专业培训,并制定持续培训计划。
*
第四页,共25页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1. 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患者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
上肢血管保护
患者评估 病史、物理检查(动脉系统、静脉系统)、辅助检查(CDU、血管造影)
心脏系统 EF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术
*
第五页,共25页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2 动静内瘘的选择和建立
AVF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类型:首选AVF,其次AVG;
位置: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
AVF: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AVG: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型优于直型)、上臂移植物内瘘
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建议先行前臂AVG,有助于增加上臂静脉口径提高后续建立上臂AVF成功率,并在建立上臂AVF或者使用长期导管前多提供1~3年的血液透析通路。
上肢血管耗竭后可考虑选择 躯干AVG、下肢AVF或AVG。
血管吻合方式 AVF推荐静、动脉端侧吻合。
术后注意事项
*
第六页,共25页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3 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定义:内瘘透析时易于穿刺,穿刺时渗血风险最小,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均能提供充足的血流,能满足每周3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不足的定义为:透析时泵控实际血流量达不到200ml/min。
判断标准: 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形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测定自然血流量超过500ml/min,内径大于5mm,距皮深度小于6mm。
*
第七页,共25页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建议最好在手术后8~12周以后开始穿刺,特殊情况也要至少1个月内瘘成熟后开始穿刺。适当延长内瘘的首次穿刺时间,可延迟内瘘功能不良的发生。
穿刺时注意严格无菌原则。
穿刺顺序和方法 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或纽扣式穿刺,不推荐定点穿刺(使用钝针的纽扣穿刺法例外),避免吻合口附近的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20~30̊̊角。推荐动脉针向近心方向穿刺,尤其是当穿刺点接近瘘口时。
穿刺针选择:内瘘使用最初阶段,建议使用小号(17~18G)穿刺针,较低的血流量(180~200ml/min)。
透析结束后要等穿刺针完全拔出后再立即压迫,按压力度要适宜,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血管震颤为宜。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成熟不良的定义:AVF术后12周内瘘发育不良,不能满足透析需要,主要包括穿刺困难和(或)血流量不足。
处理方法:功能锻炼;结扎静脉属支;处理(流出道)静脉或(流入道)静脉或(流入道)动脉狭窄;改为近端内瘘;移植物内瘘及静脉表浅化。
*
第八页,共25页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AVG
通常在AVG术后2~3周及局部浮肿消退后、并可触及血管走行,才能进行穿刺;如病情允许,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