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刍议蒲松龄的子嗣观.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刍议蒲松龄的子嗣观.doc

上传人:凹凸漫 2021/10/24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刍议蒲松龄的子嗣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刍议蒲松龄的子嗣观
刍议蒲松龄的子嗣观



摘要:在古代,子嗣延续香火,既是报答父母、告慰祖先的特殊方式和情结,也是显身扬名的重要途径。这样的传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深受传统文化熏染的蒲松龄。在蒲松龄的婚恋观中,男女之间固然有“情爱”之名,但更需“婚姻”之实。他一方面极力颂扬爱情至上、贫贱不论的惊世骇俗的进步爱情观,一方面又反复宣教子嗣延续香火的话题,流露出潜意识里子嗣至上的强烈愿望,呈现出其婚恋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关键词:传宗接代;蒲松龄;娶妻纳妾;子嗣延续;光耀门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传宗接代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自然本能,也是人类学面临的核心课题之一。在古代,子嗣延续香火,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价值重心所寄。孟子曾谆谆有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三种不孝之举,孟夫子未加明示,汉代经学家赵岐对此解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1】165-166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从精神层面,提出一味奉承父母,对其错误不加以提醒,是陷亲于不义,为“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从物质层面,指出家境贫穷,父母年老,不能考取功名而光耀门楣,为“二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层面,指出若不娶妻生子,不能延续香火,逢年过节,无人祭拜祖先,为“三不孝”,且为“大不孝”。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七出之条:“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其中,“无子,为其绝世也。” 【2】255在传统中国,人们总希望家族世系能不断发展下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借一个共同的祖先而整合管理所有的后代子孙。同时,在国人的观念中,女儿早晚会成为别姓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家族的事务和香火,家庭生育男孩的功能得到强化。换言之,婚姻的根本或者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兑现爱情的承诺,而是延续香烟后代。因为传宗接代往小了说,自身有限的生命,可通过无限的子孙繁衍得以永生不灭;往大了说,能使家庭乃至整个宗族的链条,得以延续不断,唯有此,祭祀祖宗才会“薪不尽,火不灭”。反之,如若完不成娶妻生子这一重任,可能会断绝后代,这是自身的大不幸。没有后代为祖先祭拜,做了鬼的列祖列宗必定挨饿受罪,又是大不孝,大之罪。
再者说,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即使不说它是人之本性,也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或必然延伸。特别是名,乃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精神食粮。孔子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最引以为恨的,是死了以后,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可见,孔子不仅看重当世之名,更在乎死后之名。因为要在人世间留下英名,实在是光宗耀祖的一件大美事。
圣人如孔子尚且不能免俗,何况凡夫庸常者。的确,中国的大多男人不仅渴望自己流芳百世,还极其向往通过子嗣传宗来为自己扬名,基于此,男人们自然会特别在乎子嗣之情:有子为福,多子多福,少子为憾,无子为恨。无后,延续不了香火,不仅大不孝,靠子孙为自己扬名的愿望,便无以实现。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