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国学研究-碧虚美学的风物诗-从《掬水月在手》看叶嘉莹先生的诗与美.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研究-碧虚美学的风物诗-从《掬水月在手》看叶嘉莹先生的诗与美.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10/24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研究-碧虚美学的风物诗-从《掬水月在手》看叶嘉莹先生的诗与美.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学研究-“碧虚美学”的风物诗
从《掬水月在手》看叶嘉莹先生的诗与美
 
 
  提升美学素养,我认为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王国维先生曾提出,教育之宗旨乃是给予学生“真、善、美”的引导,这三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其中,美育兼具“娱己”的非功利性和巨大的社会效益,是让人成为“有用之物”的一大要求。他说:“审美之情……叔本华所谓‘无欲之我’,希尔列尔所谓‘美丽之心’者非欤?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一人如此,则优入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从这个角度讲,《掬水月在手》是极具美学价值的一部纪录片。观看这部影片,对于观影者来说,可谓是一次在艺术创作的“美商”、电影内容、精神内涵等多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美学教育。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看到影片的名字,我就深为这浑然天成、不着墨痕的诗句中自带的静谧、深厚的韵味所吸引。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通过两个小时淡淡的讲述,我能体会到影片制作者的匠心和它所讲述的故事中流露的美。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这部影片的美,我愿称之为“如水”的美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翻覆万物而不燥,哺育着人类文明的所有思想,沉淀着这个碧蓝星球亿万年的光阴。叶嘉莹先生曲折坎坷、光辉闪烁的人生旅途,也恰似一眼深不见底的不冻泉,幽深的底层沉淀着由无数苦难和辉煌铸就的人生,澄澈的表面却仍安稳如初,好似未经风雨。正如她那句“一生多艰,寸心如水”,叶嘉莹先生的美,也是一种似水的美,一种身、心、魂三位一体的坚韧。张九龄的“修竹含清景,华池澹碧虚”将水称做碧虚,因此我想将我在《掬水月在手》、叶嘉莹先生其人以及中国诗词的灵魂里读出的生命哲学称作“碧虚美学”。
  物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我的专业是日语。在日本文学体系中,有一个占有灵魂性地位的概念,即文学家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提出的
“物哀(物の哀れ)”之说。简单来说,“物哀”就是指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在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情感,体味到事物的情致。以物之情感移我之情,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有我之境”。在《掬水月在手》中,有大量没有人物、台词和配乐的空镜头来表达这种“物哀”。
  简单举例子来说,影片中出现过寒塘渡鹤、冷月葬花,也出现过静波之中撑起的竹篙,魏晋佛造像上洁白的冻雪。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出现在电影结尾,伴随着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吟诵之声,开阔的镜头慢慢跟随着茫茫雪地上飞鸿的痕迹而移动,恍惚间只觉天地缓缓。这个镜头拉得很长,似乎欲用看不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为整部作品的沉默收尾。看着这雪中肃杀之景,首先撞入我脑海的是曹雪芹那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这并非这个意象的本意——叶嘉莹先生的如水人生绝非如《红楼梦》的结局般凄惶,她那如水的诗情也不应以荒凉的寒冬作为结尾。我思来想去,竟然在这影片结尾的留白中品味出堪称革命乐观主义的“飞雪迎春到”的悠然自得,和一点求道者踽踽独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禅意来。
  对这些空镜头传达出的“物哀”之情,或许千人千解,但我似能体会到影片拍摄者的感情,即通过这些开阔、空寂、安静又悲切的景色,这些白云苍狗历经千年的景象,传达出杜甫《秋兴八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或者说,不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