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娶妻何以昏-.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娶妻何以昏-.doc

上传人:凹凸漫 2021/10/2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娶妻何以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娶妻何以昏?
娶妻何以昏?



摘 要:《仪礼・士昏礼》是关于我国婚姻仪式的最早记载,它集中反映了周朝的婚制面貌,是我国古代婚姻发展的基础。《士昏礼》婚时为昏,历来很多人都对此有所论述,但是不够系统和完整,本文试对娶妻以昏这一命题进行一个浅显剖析,以期探讨昏时娶妻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婚礼;昏时;阴阳;天地神魂
婚礼,对于家族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说,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自古,它的重要性就被反复提及。《礼记・昏义》曰:“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葬,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可见婚礼不仅是人生的大事,也关乎家族的繁衍和传承,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构成。
然而,古人的婚礼仪式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似乎很难去复原,但是透过《仪礼・士昏礼》,我们依然还可以窥见,在遥远的先秦时期,在中国礼制最为文明的周代,它们代代相传,心心相守的典型婚制形式。它以士这一阶层的婚礼全过程来投射整个周代的婚制面貌,让我们对已经逝去的古代文明还可以触手可及。
传统对于《士昏礼》的研究,着眼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和程式问题,基本上是一种训诂学的眼光,专注于经学考据和名物的训释,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挖掘和阐释深埋于《士昏礼》仪式背后的文化涵义。
古时候人们举行婚礼,不仅要选择嫁娶的适宜季节,就连具体的时辰也要精挑细选,这便是所谓的良辰吉日。从先秦的许多典籍来看,当时人们举行婚礼的时间大多在晚上。例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中就有“昏以为期,明星煌煌”的诗句。《仪礼・士昏礼》亲迎中记载:“主人爵弃,镖裳淄拖。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者二乘,执烛前马。”要在马前执烛,看来也是傍晚时分的事。
婚礼,最初是被称作昏礼,郑玄和班固都给了很好的答案。郑玄说:“以昏为期,因名焉。”班固在《白虎通义・嫁娶》中说:“婚姻者何谓也?婚者,昏时行礼,故曰昏。”可见在古人最初的婚姻观中,婚礼是一种时间观。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在晚上举行婚礼确为事实。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定要在“昏”时迎娶呢?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昏”字的解释为:“日冥也。”即太阳落下,傍晚天黑时。郑玄注给出了一种解释为:“必以昏者,取其阳往阴来之义”。从阴阳观的角度来解读的话,白天、太阳、天,男子为阳,而相对的夜晚、月亮、地、女子即为阴。黄昏是白天的结束,夜晚的开始,预示着阳往阴来之义,因此这时婿要往迎妇归来,以表达对自然时序的顺应。这是古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然的毕恭毕敬和完全顺从,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制于自然的暗示。先民就是以自己所理解的方式来顺从自然的安排。
如果我们从一种神话思维来出发,把昏礼理解为是一种人类的繁衍,那么它就具有了浓重的天地神昏思想。经营天地的二神,天父和地母是人类原始的父母,它们在创世前常被描述为彼此合一的拥抱状态,寂静状态,由此产生万物。这种神话思维在先民的头脑里是无处不在的。在先民的思想观里,昏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