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国学研究-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研究-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1/10/24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研究-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学研究-“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
 
 
    明末清初复社文人冒辟疆(襄)尝撰《影梅庵忆语》,以追述其与江南名***董小宛(白)之姻缘而受到长久关注。其中董小宛之死一节,《忆语》中固已直言之,而同时友人以诗或文记其事者甚夥,均未有持异说者。及至清末民初,乃有罗瘿公、陈石遗等,据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下简称《题董白小像》)、《古意》诸诗,牵合清初顺治皇帝出家(1659年),因逢所宠董鄂妃之丧(1660年),旋亦亡故(1661年)之事,遂指此董鄂妃即董小宛,谓小宛并未死,实系被强取入宫,并深获顺治爱宠。而冒辟疆逼于征服者之威,惧且祸及,不敢明言,遂伪言其死云云。因罗、陈俱为当时名士,此说一度播传甚广,更有以《红楼梦》之宝、黛姻缘附会其说者。直至后来孟森《董小宛考》长文出,以翔实之考证指董小宛病殁时二十八岁(1651年),顺治皇帝福临才只十四岁,年纪相差一倍,断无将小宛收充妃嫔之理,才将一度甚嚣尘上的流言平息下去。
    然而,此事的考证也仍旧留有缺口,即吴梅村《题董白小像》组诗。其中第八首云:
    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引起关注的是后两句,意谓死者与活人固然已是墓门深隔,何况墓门之外还横阻着一扇王侯第宅之门。罗瘿公于《宾退随笔》中即据此质疑:“若小宛真病殁,则侯门作何解耶?岂有人家姬人之墓,谓其深阻侯门者乎!”
    的确,这两句诗是回避不得的。因为一、吴梅村写作态度严谨,向有“史诗”之誉。其次,他与冒辟疆为密友,洞悉冒董姻缘始末。诗中涉及情景纵属耳闻,但既获冒辟疆认可,则当系事实。因此,如果不将“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二句的所隐藏的本事弄清楚,使这两句诗获得令人信服的解释,罗瘿公等人所引发的这一桩公案,仍旧无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正因如此,在接下来的近一个世纪内,这两句诗便作为一桩悬案,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并引发出各种各样的推测与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类:
    一、回避类。如孟森先生,他在《董小宛考》中,虽然引用了吴梅村《题董白小像》组诗中的两首(“乱梳云髻下妆楼”“念家山破定风波”),并分别作了释证,但对第八首却完全回避不提。
    二、猜测类。如陈寅恪先生。他在《柳如是别传》中,一方面认为孟森的论证是正确的,董小宛确实不是董鄂妃,但又认为“亦是被北兵劫去。冒氏之称其病死,乃讳饰之言欤?”这个猜测的依据是《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对董小宛死前两个噩梦的追忆,以及同时人钱谦益的一首语意含混的七言律诗。但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而已,因为始终找不到确凿的记载。相反,正如孟森所言:董死于顺治八年,“当是时,江南军事久平,亦无由再有乱离掠夺之事”。加上此年董已二十八岁,据当时社会的标准,已经步入中年,非复少艾,而且有病在身,也不应该再是“侯门”猎艳渔色的对象,更遑论入贡宫廷了。事实上,陈先生对此也仅止于猜测,同样并未直接对“墓门深更阻侯门”进行释证。
    三、曲解类。如果说,孟、陈二先生作为在历史考据和古典诗词两个方面涵养甚深的前辈学者,对“墓门深更阻侯门”都采取慎重的态度的话,那么,在接下来为数众多的释证文章中,却直接大胆得多。诚然,作者们的热情和努力无可厚非,其奈所运用的方法却颇成问题,难以得出使人认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