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第十二章 神经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01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十二章 神经 ppt课件.ppt

上传人:幻影 2021/10/24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十二章 神经 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
一、概述
动物要维持个体的生存,必须具有寻找食物和躲避敌害的能力;要保证种族的延续,绝大多数动物还必须具备寻找配偶和进行生殖活动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信息的接受、传导、处理和贮存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神经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多数动物,特别是脊椎或物,神经系统调节控制着机体的绝大部分重要的生命活动。在动物的器官系统中,与演化历程联系最紧密的是神经系统。在演化阶段上地位越高的动物,其神经系统的发达和复杂程度就越高,适应环境生存竞争的能力也越强。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综观神经系统演化的简单历程,从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脑的五个部分以及大脑皮层的形成,可以看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又从向中集中到头部集中以及皮层形成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动物漫长的种族发生(系统发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在种族发生不同水平的动物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进化的表现。
1、神经信息传导机能的发展
关于不同种类动物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动物的种族发生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有很大的增长,一般来说,动物愈高等,其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愈快。也就是说,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是随着动物的演化过程而增快的。脊椎动物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比无脊椎动物的快,而脊椎动物中又以哺乳类的最快。
早期的研究工作曾经确定,存在两种不同的兴奋传导方式:一种是递减性传导,即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其强度随传导的距离而逐渐减弱;另一种是非递减性传导.即兴奋的强度沿神经纤维传导始终保持恒定不变。
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
1.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横切面(直径)的大小。
2.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膜的结构特性有关。
3.不同动物的神经传导速度与神经的兴奋性(时值)有关。
4.神经传导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5.在产后个体发育时期神经传导速度的发展。
2、神经信息突触传递的方式
目前,在不同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发现三种不同类别的突触,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1.电突触:从形态结构看,电突触的特点是具有对称的形态,其连接区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紧密相连,甚至两膜的外层相互融合,见不到突触间隙,因此称紧密连接;第二种是突触两对应膜之间有狭缝存在,但只有1.5—18纳米左右的隙缝,故称隙缝连接。电突触在无脊椎动物及低等脊椎动物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鱼类和两栖类更为普遍。但是,在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神经系统中这种电突触则很少见。至今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只有少数部位(如大白鼠前庭神经侧核及中脑三叉核)发现有电突触。
2、化学突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这种突触的形态特征是不对称的,突触前成分内的突触囊泡群是其特有的标志。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均匀一致的间隙(宽约200—500纳米)。神经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定量释放递质而实现的。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都是酶控制下的化学反应。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突触连接主要是化学突触。由于神经通路不同或机能不同,突触连接区的形态特征亦有不同。
3.混合突触:这类突触兼有电突触与化学突触的特征,即在同一个突触连接部位既有突触囊泡又有隙缝连接的界面,因而神经信息的传递同时具有电学和化学的性质。
二、神经系统的系统发展
1、腔肠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由纤维比较短的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和来自感觉细胞的纤维所组成的神经网或神经丛。大多数腔肠动物(包括水螅)至少有两种神经网:一种是在表层和肌肉后之间的主丛:另一种是与消化胚层有关。神经网的重要机能特点是它们能够让兴奋有限地进行弥散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