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初沉池与二沉池的区别.docx

格式:docx   大小:7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沉池与二沉池的区别.docx

上传人:cjc201601 2021/10/25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沉池与二沉池的区别.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沉池与二沉池的区别
1)结构
初沉池:进水的第一次沉淀处理,可以起到调节池的作用,对水质有一定程 度的均质效杲,减缓水质变化对后续生化系统的冲击.
二沉池:二沉池位于曝气池(好氧生化池)之后,是进行泥水分离为尾水 排放做好保障和污泥回流的场所.
.初沉池: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管)式
.二沉池: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管)板式
2)原理
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 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 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 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 关。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 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 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 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 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 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 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 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3)对象
a、初沉池:主要是悬浮物,部分有机物
段二沉池:活性污泥混合液,它具有浓度高,有絮凝性,质轻,沉速较慢 等特点。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驯化是为使已培养成熟的粪便污水活性污泥逐步具有处理特定工 业废水的能力的转化过程。驯化的方法可在进水中逐渐增加特定工业废水的比 例,或提高工业废水的浓度,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逐步达到对特定 废水所要求的满负荷及很高的处理效率为止。
驯化过程中,能分解废水的微生物得到发展,不能适应的微生物被逐渐淘汰。驯 化过程中应根据微生物需要加入养料。为了缩短培养驯化时间,可将培养、驯化 两阶段合并起来进行。
厌氧污泥的驯化
-。进水COD为308()0mg/l,厌氧去除 率按50%,每日进水量按450m3计算,则每日理论可产生沼气量约为6700 m3。
一般说,厌氧所产生的气体中,甲烷约占50-75%,二氧化碳约占20-30%,其余 是氨、氢、硫化氢等气体,发热量一般为2080()-23600KJ/m3相当于煤的发热量 5000大卡/kg (21000KJ/kg),即每日所产生沼气发热量可相当于6700kg煤的发 热量。
一个厌氧消化过程的成败取决于环境因素和工艺设计。
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温度、pH值、所需的营养和废水组成。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生长速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多数已知的产甲烷菌 最佳的温度范围都在30〜40℃。
在10到30℃之间每升温1摄氏度活性约增加10%o这就意味温度上升10℃产甲 烷菌的活性就增大1倍。
温度在35℃左右活性相当稳定,但温度一旦超过40℃则活性急速下降。所以有 必要保证厌氧反应器内温度低于40℃ ,因为在此范围内温度稍稍上升产甲烷菌 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