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两种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设为出血脑梗组;选取我院收治的单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设为大面积脑梗组。患者治疗时间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康复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后的MBI评分与FMA评分。结果:康复治疗完成后,出血脑梗组患者的MBI评分为(±)分,FMA上肢评分为(±)分,FMA下肢评分为(±)分;大面积脑梗组的MBI评分为(±)分,FMA上肢评分为(±)分,FMA下肢评分为(±)分。经对比出血脑梗组患者的MBI评分与FMA评分,数据均明显优于大面积脑梗组的MBI评分与FMA评分数据,组间差异明显(P<)。结论: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恢复中采用康复治疗效果明显,相较于大面积脑梗患者而言能够有效提升其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单纯大面积脑梗死;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1]。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速等特点,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国内有研究指出[2],通过对于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针对于此现状,我院特选取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5例与单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康复训练对两种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设为出血脑梗组,选取我院收治的单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设为大面积脑梗组,患者治疗时间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即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或单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经过头颅CT/MRI检验证实。出血脑梗组患者55例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年龄50~84岁,中位年龄(±)岁,中位病程(±)年;大面积脑梗组患者55例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年龄52~86岁,中位年龄(±)岁,中位病程(±)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无差异(P>)。
方法
为本次研究中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待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无加重症状后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则采用运动疗法与作业治疗两种方法,具体如下:①主要在患者卧床期间进行良肢体的摆放,并对于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保持其关节活动度的同时,主要对于患者的常用关节为主,并进行桥式运动、健侧肢体肌力维持等强化训练;②对于床上的患者进行定期体位变化,并进行动作的训练,主要动作有正常翻身与周遭方向移动训练,包括翻身训练、坐立躺训练、平衡训练等,待到患者的平衡训练达到1级以上后进行第二阶段训练;③患者第二阶段训练主要以上肢功能训练为主,同时注意下肢的重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