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执教:天长市郑集小学 崇传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5-76页
教材简析:
《认识三角形》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教材通过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抽象等能力,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下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接触并初步认识三角形基础上学习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而且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因此,本课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例子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逐步获得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难点: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生: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老师从郑集镇到天长市有几条路?
根据学生交流,课件抽象出两条行走路线成三角形。
引入: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有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同学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三角形里的秘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引出教师的行走路线组成的图形。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简洁明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索,凸显特征
(一)揭示概念
。
出示生活场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三角形。
(1)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做三角形。
(2)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
(1)提问:刚才我们动手做了一个三角形,现在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再画一个三角形吗?
(2)交流不同画法
(3)教师示范画三角形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先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