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doc

格式:doc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6/7/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 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 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一、寒证寒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 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 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 有侵犯肌表, 有直中内脏, 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但常见的有: 恶寒喜暖, 面色晃白, 肢冷蜷卧, 口淡不渴, 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 故见形寒肢冷, 蜷卧, 面色晃光。阴寒内盛, 津液不伤, 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 或脾阳久虚, 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 寒湿内生, 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 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 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二、热证热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 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 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 但常见的有: 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征候分析】阳热偏盛, 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 津液被耗, 故小便短赤, 津伤则需引水自救, 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 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 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 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 舌干少津为伤阴, 阳热亢盛, 血行加速故见数脉。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辨别寒证与热证, 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 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 尤其是寒热的喜恶, 口渴与不渴; 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 但又相互联系, 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 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 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危重阶段, 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 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 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 。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 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1 )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 胃脘冷痛, 呕吐清涎, 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2 )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 肠中有寒, 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 。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1 )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 又外感风寒, 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 无汗头痛身痛, 气喘、烦躁、口渴, 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2 )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 或表热证未解, 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 又可见到大便溏泄, 小便清长, 四肢不温的里寒证。寒热错杂的辨证, 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 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二)寒热转化 1 。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 寒证便渐渐消失, 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 寒邪从阳化热所致, 也可见于治疗不当, 过服温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