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超了「时间窗」一分钟,溶栓还是不溶栓?.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超了「时间窗」一分钟,溶栓还是不溶栓?.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1/10/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超了「时间窗」一分钟,溶栓还是不溶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超了「时间窗」一分钟,溶栓还是不溶栓?
「争分夺秒」,这个词用在抢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一点都不为过。但有人问了:
如果病人症状发作到治疗启动刚好比指南推荐的时间窗多了一分钟,该怎么办?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抬杠。但这样的问题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你说启动治疗吧,超时间窗了,病人万一有个出血并发症,理亏。不启动治疗吧,就超了 1 分钟,放弃了可惜。
由此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我们天天嘴里念叨的「时间窗」究竟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算的呢?
「时间窗」究竟怎么算
就拿前一阵子很火的 DAWN 研究来说吧,研究中将急诊取栓治疗时间窗延长至 24 小时,到底是如何计算的呢?
在这项研究里,时间窗的起始时刻是从患者「last known normal」的时刻开始算起的。对于一般卒中,「last known normal」的时刻和症状发作时刻几乎是同一时刻。而对于醒时卒中, 由于不能观察到患者究竟是何时发病,只能记录到「last known normal」的时刻。
这样的计算方法从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改变上而言,当然不够准确合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却是最接近患者症状发作时刻的记录方法。
再说说时间窗记录的结束时刻。对于患者及家属,他们认为患者一旦送至医院,就开始治疗了。因此他们认为的结束时刻是「患者到达医院」的时刻。
但是,对于首诊医生,「结束时刻」是第一次 NIHSS 评分的时刻;对于影像学专家,「结束时刻」是患者开始影像学检查的时刻;对于临床研究人员而言,「结束时刻」是患者开始被随机化的时刻;对于主管医生而言,「结束时刻」是患者治疗开始启动的时刻;对于介入医生而言,「结束时刻」是患者第一次闭塞血管再通复灌的时刻……
那么我们说的 3 小时、 小时、6 小时、16 小时乃至 24 小时,究竟是怎么算的呢?
答案是唯一且确定的,那就是治疗开始启动的时刻。
2018 年的 AHA/ASA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关于静脉溶栓时间窗的叙述都是「treated within ** hours of ischemic stroke symptom onset or patients last known well」。
对于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叙述的原话是「initiated (groin puncture) within 6 hours of symptom onset」。在 DEFUSE 3 研究的 protocol 中,也明确说明了 6~16 小时的确切计算时刻。
图 1 DEFUSE 3 研究的 protocol 的纳入标准
而在 DAWN 研究中,6 至 24 小时的时间窗是这么描述的: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time that the patient was last known to be well and randomization (6 to 12 hours or >12 to 24 hours),也就是说其时间窗计算的结束时刻是进行研究随机化的时刻。
我们现在不知道 DAWN 研究中随机化时刻与开始治疗时刻之间还经历了多长的时间,但是在相对宽松的时间窗内,这一部分时间对结局的影响是不会太大的。
由此可见,现在指导我们临床实践的是「时间窗」概念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