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低温热液矿床.ppt

格式:ppt   大小:10,121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低温热液矿床.ppt

上传人:知识优选 2021/10/29 文件大小:9.8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低温热液矿床.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低温热液矿床是指形成温度低于200℃的各种热液矿床,形成深度大多在2km至地表范围内。
第三节 低温热液矿床
矿体主要受各种断裂系统、角砾岩筒、层间破碎带等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复杂多样。
伴随低温围岩蚀变:高岭土化、明矾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石膏化等。
矿床主要特征
低温热液矿床
矿石常由一系列的低温矿物组成,金属矿物有辰砂、辉锑矿、雌黄、雄黄、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黝铜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白铁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冰长石、萤石、重晶石、明矾石、高岭石、沸石以及碳酸盐类矿物等。
矿石结构一般具细粒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包括脉状、条带状、浸染状、角砾状、皮壳状、梳状、环状及晶洞构造等。
热液来源比较复杂,不完全与岩浆活动有关。
低温热液矿床主要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卡林型金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以及似层状***、锑矿床4大类。
低温热液矿床
国内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中将这类矿床称为火山岩型或火山热液型金矿。
(一) 矿床的分类
明矾石—高岭石型
冰长石—绢云母型
后来国际上把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称为热泉型金矿。
高硫化型(简称HS):相当于Heald等(1987)划分的明矾石-高岭石型,由酸性、氧化的热流体形成;
低硫化型(简称LS):相当于上述的冰长石—绢云母型,由近中性、还原的热流体形成。
Heald等 (1987):
Hendenquist(1994)
一、浅成低温热液型贵金属矿床
低温热液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板块俯冲带上盘的大陆弧或岛弧及弧后的拉张动力学环境下。
(二) 成矿条件

全球集中产在3个巨型成矿域:
①环太平洋成矿域;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
③古亚洲成矿域。
低温热液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矿域
低温热液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一系列火山环境中,金矿床与火山口或破火山口构造关系密切,只有少数矿床中没有火山岩出露。
  断裂构造和热液角砾岩筒构造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两种重要容矿构造形式。
2.构造条件
低温热液矿床
在大多数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区,见不到深部侵人体与金矿成矿作用的直接联系。
低硫化型矿床:可能形成于与现代地热体系相似的环境,与岩浆侵入体没有直接的联系。
  高硫化型金矿床:与深部侵人体的关系密切,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侵人体侵位较浅,有些高硫化型矿床的围岩就是次火山岩,且与深部侵人体直接相连。
3.岩浆岩条件
低温热液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围岩主要为陆相火山岩。
4.地层条件
从现有的文献看,绝大多数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中—新生代,少数形成于晚古生代。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中的矿床形成时代一般是从中生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亚洲成矿域的这类矿床一般形成较早,为晚古生代。
5.成矿时代
低温热液矿床
围岩主要中性火山岩。矿床共生的侵入岩是斑岩。
矿体主要呈不规则体型。
矿石主要以浸染状构造为主,可见角砾状、脉状构造,少量网脉状。
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硫***铜矿、黄铜矿、***黝铜矿、铜蓝、自然金、碲化物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明矾石、重晶石、高岭石、叶蜡石等。
成矿元素以Cu、Au、As为主,Pb、Hg、Sb、Te、Sn、Mo、Bi为辅。
围岩蚀变发育,核部为多孔状硅核,其外为高级泥化带,再向外为泥化带;最外带为青磐岩化。
(三) 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矿床特征
低温热液矿床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性质为氧化、酸性流体,pH值<2,盐度小于5%。
有时金、铜共生,且两者均可形成大型矿床,这类矿床表现为上金下铜的分带特点。
世界级的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秘鲁的雅那考查金矿(1200tAu,10850t Ag);
阿根廷的费拉德洛金矿(400t Au,6700tAg)。
中国台湾金瓜石金铜矿床、福建紫金山金铜矿床、内蒙古四五牧场金铜矿、吉林九三沟金矿等。
低温热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