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东皋小学 邓会莲
一、说教材和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长短” ,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作铺垫。教材分两部分安排。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接着,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掌握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1、教学时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扬自主学习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寻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物体进行测量。采用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二页例1的主题图。
问:根据上面三幅图,谁来猜一猜,古代人们最初用的是什么方法测量呢(古代的人们是选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每个学生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测量的结果,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用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找到原因,从而体会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是一样的,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虽然有了统一的长度单位,但如果每次测量都用单个长度单位一次一次来测量,很不方便,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标有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尺子——厘米尺)
第二部分:动手操作,认识厘米。。
这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准备的尺子来进行教学。我制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