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作家,他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终结。
(一)生平与创作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俄历8月28日)出生在一个伯爵家庭里,后来承袭了爵位。他两岁丧母,九岁丧父,由姑母监护长大。1844进喀山大学东方系学习,后转法律系,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开始对学校教育不满,三年后退学,回到故乡经营田庄。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自己的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度过。1851年,他到高加索加入军队服役。后来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任炮兵连长。1856年退役回家。
思想激变 托氏长期思考人生的意义,表现出对宗教和道德问题的关心,他不断考虑自己的贵族生活是否有罪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忏悔的情绪。从70到80年代,他的思想发生了一场“激变”,要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拯救灵魂”,反省自己的罪恶。他经常参观监狱,到法庭去听审讯,去新兵收容站,访问贫穷人民等。他做这些事简直成了一种癖好,社会上很多人,包括他的妻子儿女都不理解他。人们都说“托尔斯泰快要疯了,可能已经完全疯了。”
平民化生活 托尔斯泰写作了《忏悔录》,内中谈道:“我否定了我们这个圈子的生活,我认清了,这并不是生活,这不过是类似生活而已……为了理解生活,我应当去理解的……不是我们这般寄生虫的生活,而是这些创造生活的、平常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他过起了自食其力的平民化生活,他戒掉了烟酒,开始吃素食,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打猎,他尽量干体力活,不要仆人侍侯,自己生炉子、劈柴、收拾屋子,去井边汲水,还学干木匠活和鞋匠活。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著名画家列宾特地为他作 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直到今天,托氏故居还陈列着他做木 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镰刀。
他不仅自己过平民化生活,也为家里人订下了改变生活方式 的计划:“生活、食物、衣着——所有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事。所有 其他多余的东西:钢琴、家具、马车——卖掉、分掉。科学和艺 术,只有在能同别人分享的时候才搞这些东西。对待一切人的态 度,从省长到乞丐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自己和家庭的 幸福——懂得幸福在于生活上要求少和为别人做好事。”
关心农民苦难 忏悔的托尔斯泰坚持“为别人做好事”,关心农民的苦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把大量的钱分给穷人,把土地分给农民。村里发生火灾,他亲自参加救火,火灾后又积极组织救济。他放弃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把这些钱用在社会慈善事业。至今,托氏故居门口还有一株被称为“穷人树”的老榆树,托氏常在树荫下接待贫苦的农民。“千百万人成了他的兄弟”,在他的藏书室里,还有一个放着钢笔和墨水瓶的文具盒,那是庄园里的一个农民送给他的,上面刻着俄国谚语:“用笔写下来的东西,就是利斧也砍不掉”。
托尔斯泰的婚姻
1862年,托尔斯泰同一位医生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别尔斯结婚。从1863年起,他埋头于文学创作,在60和70年代,接连写出两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
托尔斯泰和妻子
忏悔的爱情 1862年,托氏从国外回来,爱上了宫廷医生别尔斯家的二女儿,17岁的索菲亚·安德烈耶芙娜。一天,他当着索菲亚的面,用粉笔在桌上写道:“你的青春和对幸福的渴望,使我非常强烈地联想起自己的衰老和对幸福的失望。”他渴望幸福,却又充满疑惧,自己已经三十有四,早年又有过放荡生活,不会享有家庭幸福了。而索菲亚太年轻,像一张白纸一样不能玷污。他在日记中忏悔:“不要闯进那青春、诗意、美和爱情的境界……修道院、劳作,才是你的工作,在这上面你可以安静地、愉快地俯视别人的爱情和幸福。”
晚年出走 晚年,托的思想激变和平民化生活不为妻子理解,这使他很痛苦,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他几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
1910年10月27日晚,他发现妻子总在翻他的遗嘱,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封信:“我在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除了其他别人的人,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我的出走,给你造成了一个新的环境,我奉劝你与这种新的环境妥协吧!不要反对我的无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