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 四章)总论主要是名词解释: 1、首过消除( 首过效应):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 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 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 则使全身进入血循环内的有效地药物的量明显减少,即为受过消除。 2 、肠肝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汁及胆小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即为肠肝循环。 3 、一级消除: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药物的血药浓度未饱和) 4 、零级消除: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无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总量不变。(消除能力达到饱和,尽最大能力消除) 5 、稳态浓度: 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渐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 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 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为稳态浓度。( 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定浓度的时间仅决定与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来说,药物在计量和给要间隔时间不变时,约经 4~5 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的 94% 、 97% ) 6 、药物消除的半衰期: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 、生物利用度: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8 、药物维持剂量:在多数情况下,临床上采取多次间歇给药或持续滴注,意识稳态血浆浓度维持在一个治疗浓度范围,因此要计算药物维持剂量。 9 、负荷量:首次剂量加大,然后再给予维持剂量,使稳态治疗浓度提前产生。 10 、不良反应: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 11 、副反应: 药物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作用。 12 、毒性反应: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13 、剂量- 效应关系: 药理效应与计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即为剂量- 效应关系。 14 、阈剂量:刚好能引起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15、效能: 最大效应, 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 效应也增加, 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若持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亦称效能。 16 、效强: 能引起等效反映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7、受体: 存在于靶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与结合能力的结构分子, 他与配体相互作用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引起生物效应。 18 、药物相互作用: (1) 、不影响药物在液体中的浓度,但改变药理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相互作用。(2)、通过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作用, 表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19 、基因的作用: 即应决定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蛋白、受体活性和功能表达的结构基础, 是药物代谢和反应的决定因素。 20、特异质反应: 是一种性质异常的药物反应, 通常是有害的, 甚至是致命的, 长常与剂量无关,即使是很小剂量也会发生。 21、安慰剂: 一般指由本身没有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22、耐受性: 机体在持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以恢复反应, 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持续用药后又可发生。 23 、依赖性: 长期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 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五~ 十一章) 、传出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受体: M 受体: M2、 M3 分布在眼、心血管平滑肌、腺体的突触后膜, M1 在突触前膜(负反馈调节其释放的做用) N1 受体: (又称 Nn )分布在交感、复交感的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2 受体: (又称 Nm )分布在骨骼肌去甲肾上腺素 a1 受体:分布在血管平滑肌(收缩) 、瞳孔开大肌、心。肝受体: a2 受体: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1 受体:心脏(收缩) β2 受体:气管(主要分布,舒张) ,新血管平滑肌β3 受体:脂肪细胞(六、七章)胆碱受体激动剂和可逆性的胆碱酯酶抑制药(激动作用) 激动 M 受体:毛果云香碱: 1) 、缩瞳、降眼压、调节眼痉挛、促使腺体分泌; 2) 、临床用于青光眼、虹膜炎和解救阿托品中毒激动 M+N 受体: 乙酰胆碱:1)、心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心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房不应期缩短、胃肠蠕动加快,其他作用结合受体分布; 激动 N 受体:烟碱: 1) 、兴奋自主神经 Nn 受体,作用成双向性,即先是短暂兴奋,之后是持续抑制作用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1 、新斯的明:直接兴奋骨骼肌的 N2 受体,主治重症肌无力; 2 、毒扁豆碱: 进入中枢, 小剂量兴奋胆碱酯酶,大剂量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