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维生素A、E科普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115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维生素A、E科普资料.doc

上传人:蓝天 2021/10/31 文件大小:1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维生素A、E科普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维生素A、E科普资料
中文名称:维生素A
英文名称:vitamin A
其他名称:视黄醇(retinol)
定义:所有B紫萝***衍生物的总称。一种在结构上与胡萝卜素相关的脂溶性维生素。 有维生素A1及维生素A2两种。与类胡萝卜素不同,具有很好的多种全反式视黄醇的生物 学活性。为某些代谢过程,特别是视觉的生化过程所必需。
维生素A的化学名为视黄醇,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维生素A有两种。一种是维生素 A醇(retionl),是最初的维生素A形态(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另一种是胡萝卜素 (carotene),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的预成物质(provitaminA,可从植物性及动物性 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的计量单位是USP单位(United States Pharmocopea) > IU单 位(International Units)、RE 单位(Retinol Equivalents)等 3 种。
发现历史
中药的应用
早在1000多年前,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动物肝脏可治疗夜盲症。《内 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睛赤脉法于阳,阴阳合转而晴明.”今阴弱而不能配阳,复兼 气化不利,,益精血,通气化为主,佐 以明目养肝清肝之品,且郁多憔悴,故宜辅以舒肝解郁之药:
熟地20山药20枣皮18丹皮15泽夕15云苓15肉桂20枸杞20菊花15沙苑子15 菟丝子15充玉子15秦归15白芍30益智仁15台乌18
方中反佐肉桂引火归源,配泽夕,茯苓,通阳利湿消肿,用益智,台乌,缩尿以治小便频数而 兼能收涩其泪.
足见古方多从中药中用君臣佐使的配伍之法,让维生素A的渗透出来治疗眼疾。(包括 糖尿病眼病等)
现代发现史
1913年,美国台维斯等4位科学家发现,鱼肝油可以治愈干眼病。并从鱼肝油中提纯出 一种黄色粘稠液体。1920年英国科学家曼俄特将其正式命名为维生素A。国际上正式将维 生素A看作营养上的必需因素,缺乏后会导致夜盲症。
生化反应
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醇类物质,有多种分子形式。其中VA1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 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叫视黄醇,熔点64°C,分子式C20H300, VA2主要在淡水鱼中存 在,熔点只有
17〜19°C,分子式C20H280o
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中感受弱光的视紫红质的组成成分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和11 -顺-视黄醛组成,与暗视觉有关。
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A1存在于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而A2存在于 淡水鱼的肝脏中。植物组织中尚未发现维生素A (但是部分植物中含有的胡萝卜素可 以被人体吸收并转化为维生素A)。人体缺乏维生素A,影响暗适应能力,如儿童发育不 良、皮肤干燥、干眼病、夜盲症等。
正常***每天维生素A的参考摄入量(RNIs)为男性800 PgRE (2670国际单位);女性为 700 u gRE (2330 国际单位);儿童约为 500—700 u gRE (1670—2330 国际单位).
CAS No. : 11103-57-4
生理功能
1) 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眼的光感受器是视网膜中的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这两种细胞 都存在有感光色素,即感弱光的视紫红质和感强光的视紫蓝质。视紫红质与视紫蓝质都是 由视蛋白与视黄醛所构成的。视紫红质经光照射后,11-顺视黄醛异构成反视黄醛,并与 视蛋白分离而失色,此过程称“漂白”。若进入暗处,则因对弱光不敏感的视紫红质消 失,故不能见物。
分离后的视黄醛被还原为全反式视黄醛,进一步转变为反式视黄酯(或异构为顺式)并
储存于色素上皮中。由视网膜中视黄酯水解酶,将视黄酯转变为反式视黄醇,经氧化和 异构化,形成11-顺视黄醛。再与蛋白重新结合为视紫红质,恢复对弱光的敏感性,从而 能在一定照度的暗处见物,此过程称暗适应(DarkAdaptation)。由肝脏释放的视黄醇与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合,在血浆中再与前白蛋白结合,运送至视网膜,参与视网膜 的光化学反应,若维生素A充足,则视紫红质的再生快而完全,故暗适应恢复时间短;若 维生素A不足,
则视紫红质再生慢而不完全,故暗适应恢复时间延长,严重时可产生夜盲症
(NightBlindness)。
2) 维护上皮组织细胞的健康。维生素A可参与糖蛋白的合成,这对于上皮的正常形
成、发育与维持十分重要。当维生素A不足或缺乏时,可导致糖蛋白合成中间体的异 常,低分子量的多糖一脂的堆积,引起上皮基底层增生变厚,细胞分裂加快、张力原纤维 合成增多,表面层发生细胞变扁、不规则、干燥等变化。鼻、咽、喉和其他呼吸道、胃肠 和泌尿生殖系内膜角质化,削弱了防止细菌侵袭的天然屏障(结构),而易于感染。在儿 童,极易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