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苏海门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海门经济开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晋军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时期,是开发区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 并向实现基本现代化进军的关键时期。《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 科学分析了十二五期间, 开发区经济发展基础、发展形势, 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了发展重点,是今后五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年度目标的主要依据。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 是开发区跨越发展、争先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三先一争”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三化一新”总体战略,奋力实现“转型升级上水平、综合实力再提升、园区建设出形象”总体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强劲支撑。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 年,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5 亿元,是 2005 年的 倍; 应税销售突破 140 亿元,是“十五”末的 倍,应税销售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37% ,比 2005 年提高了 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投入 200 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 3倍, 占全市的比重达到 20% ,比“十五”占比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突破 15 亿元,是 2005 年3倍; 实现外贸自营出口 5 亿美元, 年均递增 29% ; 五年累计到帐外资 亿美元, 年均递增 15% 。全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8 年,首次迈入全省省级开发区前十强, 2009 年成功晋级全省前八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强。二、产业结构加速优化。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顺利完成了从纺织、轻工等为主,向高增长潜力、高附加值、高带动力的重型装备制造业为主转变,轻重工业占比调整为 34 : 66 ,重工业比重年均提升了 个百分点。整机产品实现突破。五年来,以零部件加工、生产为主体的产品格局,逐步转向以大型整机产品生产的新突破。天禾机械的电容器生产设备;海隆港机的大型装卸设备、起重设备;亚洲新能源的大型海工设备; 海新重工的大型船舶等产品的生产为整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服务业并举发展。以慧聚药业、巴塞利亚药业为主导的服务外包产业;以欧尚超市、乐天玛特、沿江风情为主导的现代商业、旅游形态等开启了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三、引资质量不断提升。坚持开发开放战略,把目光、精力、资源聚焦到大企业、大园区、大财团和大专院校等上,内外资项目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75 家, 投资总额在 1000 万美元或 1 亿人民币以上的项目 32 个,世界 500 强项目 7 个。海宝金属工业园、海新重工、海隆重机、中远钢构、复旦大学科技创业园、赐宝薄板、韩国乐天商业等一批超 10 亿元重大项目落户, 大大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四、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科技发展思路更加明确,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2010 年,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80 亿元,是 2005 年的 倍;占比达 40% ,比十五期末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五年来,有 20 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科技计划,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8 家, 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9 家;申请专利 750 件,新确定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10 个,新引进高级人才 54 人,新建企业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 3个, 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 24 个。新建的南通全景高科技创业园和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等两个科技孵化器功能开始发挥,目前入驻项目 5 个。五、发展环境日臻完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的要求,全面拉开发展框架,加快完善配套功能, 加速优化发展环境,精心打造载体平台。五年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40 亿元,新建道路 20 条,共计 60 公里;铺设雨污水管网 110 公里, 种植绿化面积 60 万平方米, 建设安置小区 30 万平方米。大力实施新通海沙综合整治工程, 共围得岸线 17 公里,其中深水岸线 6 公里,共围垦土地 17100 亩。海门港工贸区港城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滨江新城区发展规划已委托国际知名公司设计,前期开发基础工作已全面展开。重视质量管理,顺利通过 ISO14000 、 ISO9000 认证,园区已具备完善的生产要素,适合各类项目落户进区。总体来看,我区“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较好,完成规划目标比较理想。但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