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追寻灵魂的足迹.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追寻灵魂的足迹.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21/11/3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追寻灵魂的足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决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场,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追寻灵魂的足迹
泰戈尔说过:“当鸟儿的翅膀系上黄金,它就再也飞不高了。”同样,当一个人陷于名利之中无法自拔,必将失去灵魂,遑论谛听灵魂的声音了。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淡泊名利之时,他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灵魂深处的声音,明白道德才是人生的真谛,要追寻灵魂的足迹。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耶稣教导他的信徒,要像
3
“小孩一样”舍弃追逐名利之心。周国平先生更是警告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他们无疑都传达了一种思想:在名与利面前,我们依然要坚持道德。非洲有一个土著民族有着奇怪的****俗,每旅行一段时间,就会停下休息。旁人不解,问之,他们回答:“走得太快,灵魂会跟不上的。”或许有人讥笑之,但等待灵魂、追寻灵魂确是智慧之举。
当今中国十分重视道德建设,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比,可算是道德建设的一个缩影。但是春天也会有料峭的春寒,即使灼亮的太阳,其中也有黑子。在举国奔小康的潮流中,有些人的功利思想太严重了。他们在名利场中为所欲为,无所不至。君不见***官员“表哥”两只手臂上闪闪发光的名表,昭示着它们主人***的丑劣行径;君不闻,塑化剂、毒胶囊、地沟油充斥食品药品市场;君不见,诸多“网络红人”不惜自取其辱,舍弃尊严,只为求得名声。如果说,中华腾飞是一首大合唱,那么这些负面现象就是合唱中的不谐音;如果说,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便是拐弯时,亮出的红灯,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细细想来,一些人如此追求名利,真是因为缺少了道德的指引。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终身养性,淡泊名利,终成一代大家;海尔集团恪守职业道德,不卖假货,方能名扬四海。有了道德的指引,获得的才能是流芳百世之美名;没有道德的指引,所得的不过是须臾间的名利。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翼齐飞的国家。奉劝被名缰利锁锁住的人们,要重拾道德,先学做人,效仿梭罗、海尔集团等,改变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
为蜗角之虚名与蝇头之小利,而放弃心中道德操守,实在不明智。重返道德,追寻灵魂,方能振我华夏,扬我国威!
诗意地生活
倘能诗意地生活——郊游阳春三月,满目“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无边春光扑面来,我们心中会油然荡漾一种诗情;夏夜纳凉,遥望星空,畅谈人生,畅谈理想,我们心中会充溢憧憬未来的诗意;天高云淡,品尝傲然挺立于西风中的秋菊,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不共春风斗百芳,自甘篱落傲秋霜”的诗句;到了冬天,捧读《沁园春•雪》,遐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壮观,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江山如此多娇!”
这诗情,这诗意,这诗句,这诗叹,都来自于可贵的诗心。
5
而今这诗心还有吗?只顾奔波求功利,何能知道春消息?盛夏享受空调玩玩游戏机,岂有空闲望星空?浮躁之心不止,焉有赏菊雅兴?到了冬天,害怕风雪袭击,更是黾缩于斗室之中,哪来豪情,遑论诗叹!
繁琐的庸世,喧扰的凡俗,迷乱的红尘,是容纳不了诗心的;唯有纯净的空间,旷达的襟怀,淡定的心境,才是诗心的归宿地。
也许有人说,我们蜗居斗室,沦为“房奴”,生活还有什么诗意?且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为什么刘君觉得他的斗室特别好呢?因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倘问陋室何以不陋?因为这里容纳的是高尚的人、高尚的言行、高尚的交往。高尚,是诗意之舟停泊的港湾。
也许有人说,诗意地生活是吃饱了撑的,是有闲人士的奢侈品。非也。《论语•雍也第六》上记载了孔子这么一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孔子赞扬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为什么颜回身居窘境而能乐在其中?因为他认为求道的人生极有意义。求道,是诗意人生的享受。
也许有人说,今天我们生在一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哪里还有什么诗意?且来看一看陶渊明的吟咏:
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陶渊明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不感到喧闹?因为他的心远离了喧闹,感不到困扰了。可见,寂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