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这些年北漂的感想 (4).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这些年北漂的感想 (4).docx

上传人:cnanjringh 2021/11/3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这些年北漂的感想 (4).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这些年北漂的感想
韩愈的“北漂” 人一成神,就麻烦了,就通体圣洁得找不到半点瑕疵,就从娘胎里出来便是不食五谷杂粮的主了。距其生活的年代愈久远,愈发地金光耀眼、仙气渺渺了。 我们中国人好造神(信不信先放到一边),尤其是不愿坐下认真阅读史书的那部分人。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在某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出生时也都是凡胎,打拼时也都仰人鼻息、不择手段过。比方孔圣人吧,当年临时代理宰相没有一周,就痛下杀手以莫须有的罪名,砍了持不同政见者少正卯的脑袋(怕威胁自己的政见和位子)。豪放的“诗仙”李白,年轻未成名时,很自觉地给权贵写自荐信——《与韩荆州书》,忠心急切地表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信誓旦旦讨好道:“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韩大人有用得着小的的地方,太白愿肝脑涂地。谦卑得可以了吧。再看词中高唱“大江东去”的一代文豪苏东坡,曾经为求保全,违心地给朝中当权派呈上一份声泪俱下的检讨书——《与章惇书》(身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 今天咱们要讲的是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唐的文坛领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可其年轻时又是何种模样,怎么混出来的呢。 如今的年轻人把在北京闯荡,叫做“北漂”。我原以为特指南方人北上浪迹之意,后来见哈尔滨、沈阳等居北京之北者,南下京城亦谓之“北漂”,这才弄明白,所谓“北漂”,泛指到首都京城去谋职求名成就事业。那么,唐朝的都城在长安,但凡来长安找饭碗寻仕途求升迁的,那一概都可以称作是“北漂”了。
韩愈先后在京城长安漂了十年。这里先须说明,韩愈是平民老百姓家的孩子,父亲韩仲卿什么官也没当过。——这才显着韩愈的“北漂”,对眼下的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韩愈十九岁,怀抱大志,雄心勃勃,孤身到京城长安打拼,放言要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人生新天地。 起初韩愈颇为自信,他天真的以为,只要凭着自己写得一手好文章,不愁显贵扬名。到了京城他才发现,要想谋个一官半职,得先有文凭。迫于现实,他不得不抓紧温习功课,参加科举考试。 会写文章不等于你就能顺利通过考试。韩愈四五年里接连考了三次,三次竟然名落孙山。韩愈想不通,想不通归想不通,但你确实没达到录取分数线,赖不得别人。 第一次落榜后,韩愈初尝挫折的滋味,多少开窍了。他一面继续执着于科考,一面也开始琢磨起别的门道来。在二十三岁这一年,韩愈给当时朝中一个叫贾耽的大人物写信自荐。韩愈胆子可够壮的,他选择投靠的这位贾耽,可不是个一般人物,宰相级别,辅佐天子议政,同时还兼任着滑州(今属河南XX县区)刺史一职。所以韩愈的书信名叫《上贾滑州书》。信中,韩愈介绍了自己的年龄和特长还有处境,然后选了自己往日的十五篇文章呈上,最后以十分恳切的语气道:“与之进,敢不勉。与之退,敢不从。进退之际,实唯阁下裁之。”意思很
直白,大人你若提携韩某,韩某自当敬勉效力,大人若是看不上我,韩某保证听从您的意思卷铺盖回家,韩某的远大前程,就在大人您的一句话了。 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给当朝宰辅级的人物写“投名状”,当然很难被理会。韩愈这人生第一封拜官帖子,最终如泥牛入海,没了下文。 如此折腾了六年,公元792年,二十五岁的韩愈总算登进士,手里有了文凭。但有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