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伤科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的先河吴谦等编著的《医学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 8 种整骨手法, 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 2、骨折愈合的过程:“瘀去、新生、骨合”, 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 骨折后血肿形成; 血肿逐渐机化, 骨内、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原始骨痂形成期( 膜内化骨、软骨内化骨) 和骨痂改造塑形期( 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骨痂改造塑形)。骨折的三期内治法:以“跌打损伤, 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 血不活则瘀不能去, 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初期: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新伤续断汤、复元活血汤、夺命丹、八厘散、肢伤一方等中期:接骨续筋——新伤续断汤、续骨活血汤、桃红四物汤、肢伤二方、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后期: 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和续断紫金丹等 3 、骨折的定义、临床症状、移位方式、基本分类方法、解剖和功能复位标准、愈合影响因素和并发症; 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定义及处理原则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 骨折系指由于外力的作用, 破坏了骨或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者。) 临表——全身情况: 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 一般骨折可有发热( ℃), 无恶寒或寒战, 口渴、口苦, 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 脉浮数或弦紧, 舌质红、苔黄厚腻。一般情况: 疼痛, 肿胀, 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移位方式( P124-126 ) ——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 侧方移位: 两骨折端移向侧方, 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 缩短移位: 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 骨的长度因而缩短; 分离移位: 两骨折端互相分离, 且骨的长度增加;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转,螺旋线骨折线, X 线片需拍全骨,尤其胫骨骨折,注意腓骨上是否有骨折线。基本分类方法——(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形态: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 (骨折线的形态——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 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骨折后就诊时间:新鲜骨折 2~3 周以内、陈旧骨折 2~3 周以后) (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外伤骨折、病理骨折) 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 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 对位( 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 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功能复位标准—— a、对线: 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 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 成人不宜超过 10°, 儿童不宜超过 15°。侧方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 必须完全复位。肱骨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 前臂双骨折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b、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 1/3 以上, 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到 3/4 左右。 C 、长度:儿童出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 2cm 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 1cm 愈合影响因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 ;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随上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骨病- 病理性骨折) 并发症——早期: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 ,重要血管损伤, 缺血性肌挛缩, 脊髓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脂肪栓塞; 晚期: 坠积性肺炎, 褥疮, 尿路感染及结石, 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型畸形。 4 、阐述肢体的测量方法 P29-31 对伤肢诊查时, 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 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 并与健侧作比较。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一)肢体长度测量法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 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 并作好记号, 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 可分段测量。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 均为异常。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 1 .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 .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3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 .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