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康师傅”的中国之路一、灵感+ 分析:顶新决定生产方便面顶新企业的创业者是来自我国台湾省的魏家四兄弟。 1988 年,魏家兄弟开始在祖国大陆投资设厂。刚到大陆时, 他们不仅感到内地地理面积很大, 而且看到了内地市场蕴涵着的巨大商机, 特别是注意到当时许多家庭的食用油都是品质较差的散装油。于是, 他们想到做生不如做熟, 决定把在台湾经营油脂的家族经验移植到内地, 在内地生产高品质的包装食用油。因此,顶新在大陆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在北京生产“顶好清香油”,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 产品价格不为消费者所接受, 生产的“顶好清香油”叫好不叫座, 导致公司入不敷出。后来, 顶新又在济南投资生产“康莱蛋酥卷”, 还曾到内蒙古投资一个蓖麻油项目, 但都以失败告终。从台湾带来的 1 亿元新台币股本赔掉了 80% 。现为顶新董事长的魏应行回想起创业时的心境曾感慨地说:“当对内地形势认识只有 5 分或 10 分的时候,感觉真是太好了, 什么东西一乘上 12 亿,心情就很激动,恨不得拥抱大陆;随着时间的延长,投资的深入, 当认识到 30~ 40 分的程度时, 就沮丧起来, 因为不合市场规律的事太多, 做什么都不顺利; 等到股本赔光, 恨不得卷铺盖回家的时候, 已经是认识到 50~ 59 分了, 一旦越过这个阶段, 到达 60 分以上时,就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了。”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需要 99% 的努力和 1% 的灵感。”魏氏兄弟在创业道路上所需要的正是这 1% 的灵感, 而不可思议的是, 这 1% 的灵感竟然是在一次旅途中偶然诞生的。魏应行一次出差旅行,因为不太习惯火车上的饮食,便带了两箱从台湾捎来的方便面,没想到这些在台湾非常普通的方便面引起了同车旅客极大的兴趣, 大家都觉得这面好吃、方便, 到后来甚至有人忍不住“偷”吃起来,两箱面很快一扫而空。就是这次经历,魏应行发现了一个新的创业契机。于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大陆的方便面市场, 发现当时的方便面市场两极化: 一边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 几毛钱一袋, 但是质量差,面条一泡就糟,调味料就像是味精水;另一边是进口面,质量好,但是五六元一碗,一般消费者接受不了。如果有一种方便面, 味美价廉, 价格在一两元钱, 一定很有市场, 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量一定会越来越大。二、品牌+ 口味:康师傅一炮打红看准了方便面市场,顶新企业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们劝说股东继续投资,然后一头扎进这个崭新的领域。他们首先考虑如何为产品命名。为此, 他们下了一番功夫, 给产品起名叫“康师傅”。“康”代表健康,念起来也很响亮;“师傅”是大陆最普遍的尊称,也是专业、好手艺的代名词。“康师傅”叫起来既上口,又亲切,再配上笑容可掬、憨厚可爱的|“胖厨师”形象,是一个很具号召力的品牌。确定了品牌名称,接下来就是开发适合大陆人口味的面,经过公司调研部门上万次的口味测试和调查发现: 大陆人口味偏重, 而且比较偏爱牛肉口味, 于是, 公司决定以“红烧牛肉面”作为进入市场的主打产品。在工艺上,公司从日本、德国进口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采用特选面粉, 经蒸煮、淋汁、油炸制成面饼, 保证了面条够劲道, 久泡不糟, 再加上双包调料和细肉块调配出的美味汤汁, 售价仅在两元左右,使“好吃看得见”的康师傅方便面一亮相便征服了消费者。三、产品质量:“康师傅”的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