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道家太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称之比较.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道家太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称之比较.doc

上传人:xxj165868 2016/7/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道家太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称之比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道家太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称之比较■张兴洲李仲良赵峰《武当》 2004 年第 05期浏览人次一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更有甚者, 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 不承认太极拳出自道家, 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 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另外, 根据很多太极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研究考证(如李师融先生所著《北派太极拳流源揭秘》,张杰先生所著《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文章考证) ,以及本门的传承, 均可以证明太极拳出自于道家, 为集大成者张三丰祖师所创, 民间某人自创拳说在历史证据面前不攻自破。太极拳古时在道门内称“太极全”。因太极包含着天地阴阳世间万物之变化, 是一门综合学科, 故与近代太极拳所指狭义范围是有区别的。道门太极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包括道家哲学、医学、内丹养生学、经络学、易学、内功学、力学、技击学、数术等学科, 并将易学、五行、阴阳刚柔、虚实之变化融于一身而演为太极拳。太极拳作为道家人道筑基之法门,是道家以武卫道和以武演道的模式。经曰: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运转即太极,万物不外一太极”。故太极即道也。太极拳作为道家养生防身护法之术,其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道家传承“宁可失传,不可妄传”的规定,多少年来,传人之间只是心传口授,文字传录极少,即使有记录也多用口诀隐语暗示,非真得道者不能参悟其中奥秘。如我张祖意合太极拳,每一甲子传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非正式传人不传拳谱。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原因, 才使我们今天很多人只知祖师张三丰, 而不知历代传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今流行的太极拳资料中窥见一斑。但这也恰好为造假者提供了机会,使世人对太极拳的传承产生了误解。太极拳从流传民间到现在, 公开的谱诀只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解, 及后人根据王的论解而流传的各派太极拳论述,却没有原始传承的道家“太极拳道论”。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经说过,王宗岳不是道家的正式传人,他的太极拳是张三丰的弟子刘古泉所传, 他的太极拳论、谱、诀, 都是根据道人刘古泉的口传记录整理的。故此, 他没有完整的道家太极拳道论。这一点, 大家可以看一下至今所发表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拳谱和歌诀就会明白。又因受地域环境和方言的影响, 其在拳论、拳谱、歌诀的字句上, 也有记录失误和不妥之处。还有的是后人据王宗岳记录而加以润色, 逐渐增订的。例如杀手歌中“上打咽喉下打阴, 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 脑后一掌要真魂”。此歌本为道人口传王宗岳,其后又有人根据王的记录而转录,故与道家真传有相谬之处。道家原歌日:“上打眼喉下缪阴, 中打两肋并盖心; 底打两膝和两胫, 脑后一掌命归阴。”此歌诀与流传歇诀的小同之处主要在于前两句。两首歌诀虽然目的相同,但前一首与后一首相比较,对人体所击打的部位略有:不同。过去有师曰: “宁传一手,不传一口。”往往真言不轻传。那么怎样理解和解释第一句才更为合理?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用“眼”字比用“咽”字更为合乎情理。大家知道眼是人的视觉之官,如眼被封击必失去视力。那为什么要将“下缪阴”改作“下打阴”? 也可能是历代传人保守不传, 也可能是记录有误。过去也有人将“下缪阴”误写为“下撩’阴”, 此解也不全面。何为下缪阴? 这是指击打部位下八缪穴和阴部。下八缪是指人体背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