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一历史组 孟繁香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 物及主张 ,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
难点:战国时期思想的现实价值。
课堂目标:
、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及意义
。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慧眼拨云见日月---概念解析
百家争鸣
穿越时空---模拟百家争鸣
如果你是战国时某国国君,听了刚才各派的主张,会采纳哪一种?为什么?
思想碰撞
比较庄子与荀子在“天人关系”方面的认识
荀子
庄子
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地 位 或 影 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孔子 仁、礼、德治、教育 创始人
孟子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亚 圣
荀子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集大成者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创始人
庄子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韩非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法、术、势相结合;
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孙膑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战争规律;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墨子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基础汇总
连连看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无为、逍遥
仁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非攻
懂得战争的规律
严刑峻法
材料一 :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三 :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一边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一边竞相改革招揽人才。
材料四 :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私学兴起,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进行争霸战争,为了目的进行改革,招揽人才。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私学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