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红楼梦诗词鉴赏.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楼梦诗词鉴赏.doc

上传人:drp539603 2021/1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楼梦诗词鉴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青埂峰顽石偈
【原文】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今译】
我没才能去补将塌的苍天,
枉入红尘虚度了这么多年。
这里记叙的是顽石的过去和未来,
谁能代我抄去当作传奇流传?
【赏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二百多首诗词赋曲及对联等。《青埂峰顽石偈》是第一首。此诗写顽石的经历和《红楼梦》成书的原由,流露出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创作思想。
小说第一回记叙,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镌刻了顽石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后面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顽石,既暗喻贾宝玉,又隐喻作者自己。偈,是梵语“偈佗”音译的简称,原意是颂,是佛经中的唱词,泛指佛经中的诗歌。在古典小说中借用它来阐述某些带哲理性的内容。
此诗四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无才”,似是谦词,实际上是愤慨之言。“补苍天”,本指古代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苍天”在诗中,实指封建社会制度。“补苍天”,即挽救处于溃败中的清王朝。枉,白白地。若许年,这么些年。这两句诗是说,顽石从天到人间后虚度年华,不能匡时济世,也无力挽救清王朝已成残败的局面。“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意思是说,这里记叙的是顽石的过去和未来的故事,请谁抄去当作传奇传播呢?所谓身前身后事,字面上是指顽石(宝玉)的过去和未来,实质上指《红楼梦》的故事。倩,请人代办事情。“倩谁记去”,实指小说第一回所叙: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将顽石上镌刻的“荒唐事”,“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之事。“倩谁”的谁就是曹雪芹,并点明了写作《红楼梦》的原由。
此诗文字通俗,押的是先韵,读起来悦耳。诗的内涵丰富,含义深刻。首先,反映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思想矛盾。《红楼梦》写作于清乾隆年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的时期。在那时,表面上是太平盛世、 歌舞升平。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社会制度千疮百孔,不可救药,必将走向灭亡。在这种形势下,作者以犀利的眼光看出了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的种种征兆,不能不说是思想进步的表现,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憎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想去“补天”,可又知道那残破的天已无法补救,于是发出了枉入红尘的哀叹。这是他出身于贵族阶级带来的局限性。这种矛盾的思想贯穿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使《红楼梦》成为一曲封建社会末期走向灭亡的挽歌。然而,昔日的贵族哥儿后来的囚犯子弟曹雪芹,他的潦倒艰辛的生活经历和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使他“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我们在作者的真实描写中,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走向灭亡的历程。其次,顽石的身前身后事,实指顽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的故事。这给《红楼梦》抹上了一层神话的和迷信的色彩,却又易于蒙混过清乾隆出版机关的检查。据史料记载,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清乾隆当局颁布了禁止刻印、传播《水浒传》和《西厢记》的严令。而书中的神秘色彩,易于使人产生该书“大旨不过谈情”,“绝无伤时诲***”的错觉而易于蒙过检查官。应该感谢作者运用这种“狡猾”之法,使《红楼梦》不致夭折,并流芳千古。
适者生存
开辟鸿蒙
题石头记
【原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