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0
文档名称:

空气污染控制技术.ppt

格式:ppt   大小:11,748KB   页数:18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空气污染控制技术.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1/11/9 文件大小:11.4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空气污染控制技术.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第一页,共180页
1 概述
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
环境污染
热力学第 2 定律:物质变化规律是系统自发由有序趋向无序,即熵值提高;反之,外界必须对其做功,熵值才能降低。
环境污染是环境系统无序化的表现。
污染治理是提高环境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即降低熵值,所以必须付出代价。[有一种观点:“治理”不可行]
因此必须对治理行为进行 “效益–代价” 评估。
[ 第 1 产业重视采掘业,轻视农业污染和资源破坏(近年来重视 “三农”);
第 2 产业的工业和交通是重视的重点;第 3 产业的污染长期未被足够重视,现
已有所改变,开始重视旅游、餐饮行业。]
第二页,共180页
空气污染的特点
污染物和载气的物质密集度低,体积流量大。因而输送、处理均较困难,难以进行长距离输送,不能进行集中处理。
污染物与载气(废气)、污染对象(环境空气)构成均相或准均相体系,无自我边界,极易扩散。
大气是人的生存最基本的环境(呼吸量约15m3/d,是饮水量的1 4 ~15 倍,食物量的6 ~7 倍* ),时刻不能脱离,且为人体与环境物质交换量最大的途径。人又经常处于活动中,不易进行连续的局部防护和个体防护。
与能源燃烧关系密切,如 COx、SO2、NOx、PM 等都主要来源于燃烧。
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很大,有很多区域性、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造成诸多重要环境问题。
* 另有资料:人均呼吸量约10~12m3/d(13~15kg/d),是饮水量的10倍,食物量的5~6倍。
第三页,共180页
对空气污染的进一步认识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首先为人们认识的空气污染物是颗粒物,而且是较大的颗粒;以后才是气态污染物;再重视细微颗粒物{比表面积大、活性增加,附着有机毒物(如PAHs、B[a]p、dioxin)、重金属、微生物等,在人体中可能存在特殊传递方式和途径} 。
颗粒污染物 :①小颗粒对环境(能见度、辐射和能量平衡,以至全球气候等)和健康(多方面)的影响;②化学成分的环境效应(环境影响、二次生成等);③污染物的相转变(凝聚或蒸发)及二次颗粒物生成;④来源和归宿(存在相间转移)。[霾(haze)正受到重视]
TSP→PM10→→→超细颗粒(Ultra Fine Particles UFPs,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nm颗粒),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也逐步提高。

[(Federal Register)。1997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欧洲PM10及被视为可渗入人体肺脏的颗粒物日均浓度定为70 µg/m3,欧洲计划于2005年实行年均值30 µg/m3]
第四页,共180页
超细颗粒物(UFPs,Ultra Fine Particles)的影响
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环境与健康问题。
UFPs——粒径小于100nm,在自然界中已存在几千年
的物质。人类近几世纪的活动(主要是燃料燃烧)导致
UFPs大量增加,工业迅猛发展使其有泛滥的可能。人体古
老的防御体系可能面临新的危险。
美国Adventist健康研究所的流行病学者一项为期22
年的研究表明,颗粒污染物可引起心律不齐、感染、血液
黏稠度增加,降低心率变异性,等不良作用,导致致死性
冠心病。其他研究表明,臭氧的接触,促使颗粒物更容易
进入血流。已有几项研究显示,颗粒物的肺部沉积,可能
对女性的损害比对男性的损害更大。
第五页,共180页
第六页,共180页
2001~2005年上海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趋势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mg/m3
第七页,共180页
气态污染物: 更重视 ①有机污染物;②迁移、转化(可能形成二次污染物)和相转变;③协同作用;④跨相界转移。⑤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O D S,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燃煤引起的***污染越来越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在北欧、北美、北极等远离***污染源的地区水生态系统和冰雪中检测出高浓度***。经长时间研究确定,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使这些地区***污染的原因。大气中的有挥发性***、反应性***和惰性***,不仅为气态,更多的是颗粒态,尤其是细微颗粒态(多为以化合物存在的二次污染物)。
[目前全球排***量是工业革命前的3倍以上。5大污染源:固定源燃烧 77%,金属冶炼 8%,水泥生产 7%,垃圾焚烧 5%, %。1995年分布: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