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幼儿同伴交往障碍的成因与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幼儿同伴交往障碍的成因与对策.doc

上传人:drp539603 2021/1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幼儿同伴交往障碍的成因与对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幼儿同伴交往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欧洲著名心理分析学家阿得勒认为,假使幼儿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尤其是今天的独生子女,他们恰恰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
案例:
洋洋是我班新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园一个星期,我发现洋洋来幼儿园总是紧绷着脸,不肯与老师打招呼,在幼儿园里也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洋洋重点进行了观察:
观察1、课间,小朋友都在活动区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可洋洋却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椅子上,也没有主动的与小朋友玩。
观察2、户外活动时,小朋友都在跳绳,洋洋的手脚协调能力很差,从未成功的跳过一下,我走过去试图帮助他,洋洋显的很害羞但并没有排斥我,只是不肯用语言与我进行交流。
观察3、吃午饭时,洋洋吃完一碗饭,拿着空碗站在我面前,脸涨的通红,我问他是不是要添饭,他只是点点头但没有开口。
通过观察洋洋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初步断定洋洋有一定的语言障碍,洋洋才5岁,应该是天真活泼的年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调查来看,幼儿已经产生了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心理需要,但往往由于出现的障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交往实践中屡遭失败。
幼儿产生交往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
一、客观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当孩子想出去找小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让孩子出去玩总是闹矛盾、受委屈,还不如让孩子在家自己玩。孩子们之间出现了矛盾,有的家长还会直接介入到孩子们中间去解决问题,这样导致孩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变得不合群。
二、主观因素
1、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决定着不同的行为表现。有些抑郁类的幼儿往往缺乏自信。表现为:不合群,不善与人沟通。
2、缺少交往技能。有的幼儿想与别人一起玩或想得到别人的东西,但是由于方法不合适,与同伴产生矛盾冲突,遭到同伴拒绝,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往。
幼儿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最重要的时期,可见,鼓励和帮助幼儿学会交往是十分重要的。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一日活动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友好交往
1、自由活动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许多活动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如:棋类、角色游戏、故事表演等材料,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组合,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
2、教育活动
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逐步发展的。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幼儿交往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教育,并通过一些交往的情境,如:扮演角色、榜样学习等特定的情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如:根据某些孩子想独占玩具而争吵打架的现象,教师可采用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幼儿比较,有了玩具大家一起玩好,还是一个人玩好,可以让幼儿讲一讲、评一评,再引导幼儿学一学做得对的小朋友。经过表演,让幼儿理解有了好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教师还可以编一个故事:“大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