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 . 文档.
诗人小传
轼〔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散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洵,弟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与欧阳修合称“欧〞。轼是洵的次子〔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轼与弟弟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洵和辙。清人敬称呼:“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公元1036年12月19日,轼生于眉州眉山。轼的父亲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老泉〞。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假设没有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
. . -.
. . 文档.
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轼自求外放,调任通判。从此,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轼在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诸城〕、、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定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以挖苦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轼到任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挖苦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轼被降职为〔今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卑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屡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 . -.
. . 文档.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轼离开,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