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名词解释
Barret食管: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粘膜的单层扁平上皮可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 代,称为Barret食管,该处可发生溃疡和癌变。
肠上皮化生:胃粘膜增生的上皮中,出现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 和潘氏细胞时,其形态结构乃与肠粘膜相似
消化性溃疡: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慢性溃疡,多见于成人,其发生于胃液的自我消 化有关
革囊胃:癌组织弥漫性浸润致胃壁普遍增厚、变硬,胃腔变小,状如皮革,称为“革囊胃”。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或汇管区之间出现相互连接的肝 细胞坏死带,称为桥接坏死。
假小叶: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奖原来的肝小叶和再生的肝细 胞结节包绕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的特点: 生,炎细胞浸润;;,肝索排列紊乱,假 小叶内的肝细胞可有变性、坏死、淤胆。
小肝癌:早期肝癌,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直径综合小于3cm)的 原发性肝癌
早期癌:指无淋巴结转移,又未侵及肌层的癌,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粘膜下癌。
问答题
一、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肠上皮化生为其主要特征,临床上 可有胃酸减少、消化不良和贫血等症状。
胃镜:
正常胃粘膜橘红色一灰白或灰黄;
粘膜变薄、皱裳变平或消失,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表面呈细颗粒状,可伴出血、糜烂
粘膜全层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
胃粘膜固有腺体(胃体腺、幽门腺、贲门腺)萎缩或消失,囊状扩张; 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粘液分泌细胞化生)灶状或片状,弥漫分布;
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
急性活动期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镜下观
1.
2.
3.
4.
二、简述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肉眼及镜下观病变特点。 胃溃疡:
肉眼观:
5.
部位
数目
大小
形状
多位于胃小弯,胃窦部多见。
通常只一个。
圆或椭圆形,边缘整齐,状如刀切。
贲门侧一深,潜掘状;幽门侧一浅,阶梯状;周围粘膜皱壁轮辐状集中。
深度:底部平坦,可深可浅,底部一般穿越粘膜下层。
镜下观:
溃疡底部由四层组织构成(溃疡切面)
1、 炎性渗出物(纤维素+WBC)
2、 坏死组织:坏死的细胞碎片
3、 肉芽组织;
4、 瘢痕组织;
可见增殖性动脉内膜炎、血栓形成、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变性断裂及小球性增生
十二指肠溃疡: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和后壁,直径较小,直径<lcm。其余同上
三、运用病理学知识区别良、恶性溃疡。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
好发部位
胃窦部小弯侧
胃窦部小弯侧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齐、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2cm
>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出血坏死
周围粘膜
皱转向溃疡集中
皱转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四、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哪些?
出血:1/3,最多见;
小血管一潜血、黑便
大血管一呕血、失血性休克